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酬问师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AI注解:

译文:虚空是没有固定处所的,它仿佛就像那澄澈透明的琉璃一样。什么样的人能够达到这般如诗的境界呢?那禅心的境界又超越了诗的境界。

鉴赏:首句“虚空无处所”,点明虚空的特性,没有具体的空间限制,给人一种空灵、广阔的感觉。“仿佛似琉璃”,将虚空比作琉璃,形象地描绘出虚空的澄澈、纯净,让人联想到琉璃的晶莹剔透,增添了画面感和美感。“诗境何人到”,以疑问的形式提出,引发读者的思考,强调这种诗境的高深和难以企及,暗示了达到此境需要非凡的心境和感悟。“禅心又过诗”,进一步深化主题,指出禅心的境界比诗境更高,体现了诗人对禅意的推崇。整首诗短小精悍,意境深远,通过对虚空、诗境和禅心的描述,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与空灵的思想。

AI诗词背景分析:

首先,我需要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和用词。前两句“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描绘了一种空灵、透明的意境,可能与佛教或道教的哲学思想有关,因为“虚空”和“琉璃”都常用于宗教或哲学文本中,象征纯净和虚无。后两句“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提到了“诗境”和“禅心”,明显涉及诗歌与禅宗的结合,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禅宗思想的领悟,或者探讨诗歌与禅宗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创作背景。可能的背景包括:唐代或宋代的文人僧侣,因为这两个时期禅宗非常兴盛,许多诗人与禅宗有密切联系。例如,王维、白居易等诗人常在诗中融入禅意。另外,“琉璃”可能象征清净无染,与禅宗的“明心见性”有关,而“诗境”可能指诗人通过诗歌达到的境界,与禅宗的修行相呼应。

还需要考虑诗的结构是否符合某个历史时期的风格。四句诗可能属于绝句,但内容较为抽象,可能更接近唐代的某些禅诗。同时,“禅心又过诗”可能暗示诗人通过诗歌进一步深化禅修,或者禅宗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

然后,我需要排除可能的错误。例如,是否有可能这首诗是现代创作?但用户要求查找或想象背景,如果找不到历史背景,可能需要合理想象。不过用户提供的原始文章中没有作者信息,所以可能需要假设是古代诗人所作,尤其是与禅宗相关的文人。

最后,综合以上分析,创作背景可能设定在唐代,一位文人僧侣在禅宗修行中,通过诗歌表达对虚空、禅意的领悟,结合琉璃的意象,描绘诗境与禅心的交融。需要确保只返回背景文本,不添加解释,所以直接陈述背景即可。

唐代,一位隐居山林的僧人于月夜禅坐时,目睹琉璃光映照虚空之象,顿悟诗境与禅心相通之理,遂以琉璃喻虚空,借诗境言禅意,写此偈。

上一篇:小池二首
下一篇:最后一页

《酬问师.doc》

下载
下载:酬问师.doc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