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人物介绍/人物评论/正文

贾谊是谁,大汉国策的真正奠基人概述

贾谊审时度势,吸取了秦朝灭亡的经验,向汉文帝表明,用 "刑罚 "治理百姓,会十分危险,要以兼重 "礼法 "的姿态让百姓安居乐业。

    贾谊是汉朝初期很有名的一位思想家,贾谊在哲学、政治以及文学等方面都很有建树,他是汉武帝手下最为难得的人才,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刘邦盆平定天下,最后一统江山,可是因为常年的战乱导致了常年的战乱损失太大,因此,在汉朝的初期百姓的生活还是十分艰辛的,汉朝尚处于国力不太强大的建国初期。

贾谊

    吕后死后,汉文帝得以继位,稳重的汉文帝在即位以后并未有太多大刀阔斧的大动作,而是审时度势,以德服人,巩固帝位之余,他以休养生息的态势治国。也正是因为他行事朴素的作风,汉王朝也在安定中逐渐富强。可以这么说,汉文帝的韬光养晦开启了为后人称赞的"文景之治"。

    汉文帝能有此成就,少不了贾谊的帮助。贾谊审时度势,吸取了秦朝灭亡的经验,指明秦朝虽然强大,但是因为不重视百姓,不施行"仁义",而无法治民,以此向汉文帝强调了"重民",以及"仁义"的重要性;其次,他着重论述了"礼"和"法"的关系,并进一步结合秦在"礼法"关系上的处理特色,向汉文帝表明,用"刑罚"治理百姓,会十分危险,要兼重"礼法",这也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文帝在后面对于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以武平乱"的方略。

    可以这么说,汉文帝能够采取以德服人、以武平乱的态势安定诸侯,以兼重"礼法"的姿态让百姓安居乐业,这背后少不了贾谊的功劳。

    1、贾谊:百姓决定统治者的命运

    汉以前的秦朝能够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其实力不可小觑,但是就是这样不可一世的强大秦朝,却维系了不过十几年,而推翻秦朝的主要力量,就是百姓了。

    贾谊通观秦朝由建立到灭亡这十几年的历史,得出了一个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极具进步意义的理论:"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他的这句话重点很明显,无疑是在向统治阶级传达一个警告,并非统治阶级决定百姓的命运,而是百姓的喜好决定统治阶级的命运。

    贾谊这个思想在汉初时期是比较难得的,要知道统一六国的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法家思想强调君主要有"势",要把握绝对的权威,利用人的"利己心",以重赏重罚的形式让百姓听话。

    乍一看,"趋利避害"是那么回事,但是细细一想,就能看出端倪,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就能发现。虽然法家把握了人"趋利避害"的心思,但是太强调统治者的"绝对控制"了,以至于忽略了百姓的"喜好",这无形间就贬低了"百姓"的地位,继而促使统治者轻视百姓的"力量"。而秦朝的衰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很显然,贾谊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在《新书.大政上》中指明:

  "故夫灾与福也,非降在天也,必在士民也"。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谊将一个国家兴衰和君主安危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结到"百姓"身上。意思就是,如果君主与"百姓"作对,让他们过不好,这便是自取灭亡。

    而贾谊在汉初那个年代就能看到人民群众决定"统治者"命运这一规律,实属难得。毕竟在汉朝初期,人们思维里的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还是比较分明的,底层百姓决定高不可攀的君主之命运这种说法,在当时那个年代来讲,极具进步性。

    2、贾谊主张"仁义"的守民之法:足民才能治民

    知道了百姓拥有决定一个国家、以及国家君主兴衰的力量以后,贾谊进一步思考,到底如何才能获得百姓的心,以此更好治理国家呢?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先看看反面教材的悲惨教训,并分析其原因。而这里的反面教材,无疑就是秦朝了。

    贾谊细细分析了一遍秦王朝的兴衰史,得出了一些比较有启发性的观点:

    首先,秦朝能够以区区之地成就他的万乘之势,这说明,秦朝在打仗攻城方面很有一套。也就是说,在"攻"的方面,秦十分高明,这对于汉朝是可以借鉴的。但是,"攻"的高明仅限于"攻",也就是兼并战争,并不适合"守"。对于敌人才要"攻",而对于百姓就需要"守"了。也就是说,秦"攻"的那一套,是不适合汉朝君主来守住自己的政权,稳固国内局势的。

    其次,在"守"的方面,秦朝明显就做得不够好了,不好在哪里呢?那就是用兼并战争"攻"的态势去"守",这之间,明显忽略了百姓的需求,所以秦朝没做好的地方,就是在完成兼并战争以后,没有安定百姓。

    因此,贾谊提出了其"仁义"的守民之法,并批评秦朝,他说:

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他这是说,秦朝以严刑峻法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而"怠慢"仁义,这是不对的。很显然,这里面也隐藏着贾谊提倡"仁义"的潜台词。而这里的"仁义"与秦朝严刑峻法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百姓,说的直接一些,就是让人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所以,通过总结秦朝的失败经验,贾谊先是察觉到了百姓对于一个国家兴衰、一个君主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又进一步分析秦朝失败的原因,继而提出了"仁义"的守民之法,提倡以确保百姓生活,让百姓过的富足安定,才是巩固君主权利,稳定时局的重中之重。而汉文帝对诸侯王采用的"以德服人、以武平乱"方略,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以"足民"为出发点的"仁义"思想之上。

    3、以足民为前提去治民,就要理清"礼"与"法"的关系

    明白了百姓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并确定以"仁义"为原则,让百姓生活富足,以此更好治理国家以后,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治民的话,如何权衡"礼"和"法"的关系。

    首先,周王朝的衰败以及秦朝的建立,就已经十分清晰地表现了"法"的重要性了,即便秦朝因为严刑峻法而灭亡,但是也不能否定"法"对建立一个稳定王朝的重要性。所以"法"在治理百姓上是不可抛弃的。

    但是,秦朝的灭亡也昭示着,严刑峻法会惹来"民怨背"的危险,太过重法,无异自取灭亡。

    因此,贾谊参考周王朝和秦朝的兴衰,做了一个总结,他说:

    仁义恩泽,此仁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耳。

    也就是说,贾谊这是在告诫汉文帝,要解决当时诸侯王割据势力带来的威胁,光靠仁义肯定是不行的,还需要配以法势权制,给诸侯王加上"枷锁",以此巩固君主权利的稳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贾谊的心里,"礼"和"法"缺一不可,都是统治者的重要统治工具。

    4、总结

    最后,我们进行一下总结,不难看出,汉文帝的臣子贾谊确实发现了秦始皇忽略掉的"秘密",那就是"百姓拥有决定统治阶级兴衰的力量"。而贾谊能够得出这个经验教训,也是建立在周王朝以及秦朝兴衰的基础之上的。

    秦王朝的强大,让贾谊意识到法的重要性,毕竟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壮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代表兼并战争的"攻"上,秦始皇可谓是"专家"了。只可惜,"攻"的方法并不适合"守",而贾谊也看到了这一点。

    他结合秦朝的失败教训,将"仁义"作为"守"的主要指导思想,让汉文帝充分意识到"安定百姓生活"对巩固君主权利的决定性作用,并将其作为汉文帝一切治国行动的前提。于是,面对当时威胁君权的诸侯王割据势力,贾谊不得不在保证百姓生活富足的前提下开始辨析"礼"和"法"的关系,继而进一步表明,"礼"和"法"都是统治者重要的统治工具。

古今名人是怎样评价庄子的:庄子藏于天而不知人

古今名人是怎样评价庄子的:庄子藏于天而不知人

庄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继老庄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老庄”。庄子没有被楚威王雇佣,因为他相信自由。

2021-03-18 01:35
贾谊是谁,大汉国策的真正奠基人概述

贾谊是谁,大汉国策的真正奠基人概述

贾谊审时度势,吸取了秦朝灭亡的经验,向汉文帝表明,用 "刑罚 "治理百姓,会十分危险,要以兼重 "礼法 "的姿态让百姓安居乐业。

2021-03-16 10:02
诸葛亮有几个孩子,为什么要过继诸葛瑾的儿子?

诸葛亮有几个孩子,为什么要过继诸葛瑾的儿子?

诸葛亮一生一共有三个儿子,诸葛乔、诸葛瞻、诸葛怀。其中,诸葛乔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过继给他当儿子的,也就是说,诸葛乔原本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

郑虔身怀三绝安贫 赢得杜甫赞评

郑虔身怀三绝安贫 赢得杜甫赞评

郑虔寄居在国子馆里,不求名,不求利,埋头从大量的古旧文化典籍中,选出有流传价值的文章,总约四十多篇,编辑成册。国子监司业苏源明,读后觉得极有价值

2021-03-09 12:11
古代两位诗人上演最强男神之争,但却从未谋面

古代两位诗人上演最强男神之争,但却从未谋面

李白与王维,大唐冉冉升起的两位巨星,两人一生竟然没有过任何交集。有人说因为他们是情敌;也有人说文人相轻,互相看对方不顺眼;还有人说,是因为两人性格不对路。

2021-03-02 15:29
历史名人对庄子的评价是这样的?

历史名人对庄子的评价是这样的?

庄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继老庄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老庄”。

2021-03-01 16:26
王阳明凭什么被称之为“千古第一完人”?

王阳明凭什么被称之为“千古第一完人”?

从王阳明最大的成就心学来说,的确引领了一股思想潮流,对当时社会和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王阳明牛就牛在,能够敢于突破思想限制、质疑一直被人们奉为圭臬的所谓“真理”

孟子是什么时候成为“亚圣”的?在此之前亚圣是谁?

孟子是什么时候成为“亚圣”的?在此之前亚圣是谁?

我们知道,儒家二圣为“至圣”孔子与“亚圣”孟子。作为“业界祖师爷”的孔子,自然要得到比孟子更多的尊崇。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亚圣”这个名字早期并不是用于称呼孟子的。

2021-02-25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