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踏歌词四首·其一_刘禹锡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译文

春江月出大堤坦平,堤上女郎牵手前行。

唱尽新词情郎不见,红霞映树鹧鸪啼鸣。

注释

连袂(mèi):犹联袂。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携手连袂,以遨以集。”袂:指衣袖。

欢:古时女子对所爱男子的爱称。

映:《乐府》作“影”。鹧鸪(zhègū):鸟名。为中国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连袂:犹联袂。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携手连袂,以遨以集。”袂:指衣袖。

欢:古时女子对所爱男子的爱称。映:《乐府》作“影”。鹧鸪:鸟名。为中国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AI诗词背景分析:

用户现在需要根据给定的诗词找创作背景,首先看诗词内容是春江月夜,大堤上女郎连袂而行,唱新词却没见到思念的人,最后红霞映树鹧鸪叫。首先回忆原诗,这是刘禹锡的《踏歌词四首·其一》?不对,等下,原诗是不是刘禹锡的?刘禹锡的踏歌词有“春江月出大堤平”这句。然后背景的话,刘禹锡在朗州或者连州的时候?不对,其实踏歌词是当时的民歌形式,刘禹锡常仿民歌。不过用户要求是背景,需要结合内容:春江夜晚,大堤上少女们结伴而行,唱歌求欢却未遇,环境是春夜到红霞(黎明?),鹧鸪鸣。那创作背景应该是:诗人描绘江南春江月夜,大堤上少女们结伴踏歌寻欢的场景,可能基于当时江南民间踏歌的习俗,诗人观察到这样的生活片段而作。等下,要符合要求,仅返回背景文本,不要解释。那整合一下:江南春江月夜,大堤上少女们连袂踏歌,唱尽新词却未寻见意中之人,时已黎明,红霞映树,鹧鸪啼鸣,诗人以此民间生活场景为背景创作。不对,再调整,要更贴合,直接按内容背后的背景:诗人于春江月夜,见大堤上女郎连袂而行,唱新词盼欢却未得,及红霞映树、鹧鸪鸣时,感此场景而作。或者更准确,因为原诗是刘禹锡的《踏歌词》,背景是他在南方任职时,接触到民间踏歌习俗,描绘少女们春夜踏歌寻欢的情景。那最终:诗人任职南方时,见江南春江月夜大堤上少女袂踏歌,唱尽新词未遇意中人,黎明时分红霞映树、鹧鸪啼鸣的场景,以此为背景创作。再精简,符合要求:诗人于江南春江月夜,见大堤上女郎连袂踏歌,唱新词盼欢不见,待红霞映树、鹧鸪鸣时,感此民间场景而作。对,这样应该可以

诗人于江南春江月夜,见大堤上女郎连袂而行、踏歌寻欢,唱尽新词未遇意中人,待黎明红霞映树、鹧鸪啼鸣时,感此民间生活场景而作。

《踏歌词四首·其一_刘禹锡.doc》

下载
下载:踏歌词四首·其一_刘禹锡.doc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