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柴门客去残阳在,
药圃虫喧秋雨频。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
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
###诗词内容
《欲就东林寄一身》
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
柴门客去残阳在,药圃虫喧秋雨频。
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
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
###译文
想要前往东林寺寄身修行,却还怜惜儿女尚未长大成人。
柴门前客人离去,只有残阳依旧;药圃里虫声喧闹,秋雨频繁。
临近水边才如同梅福那样隐居,晾晒衣服时多被人嘲笑像阮家一样贫穷。
深山里的寺庙何时才能到达,羡慕能与闲云做邻居。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既向往归隐山林、亲近自然(如“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又因儿女未成人等现实牵挂而难以即刻成行的矛盾心境(“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诗中描绘的柴门残阳、药圃虫喧、秋雨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略带孤寂又自然的氛围。“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借典故进一步抒发归隐生活中的境遇与他人的看法,整体情感真挚,意境清幽。
第三句“柴门客去残阳在”描绘了一个傍晚的场景,柴门可能指简陋的家门,客去可能暗示朋友或访客离开,残阳则增添了一种孤寂的氛围。第四句“药圃虫喧秋雨频”中的药圃可能与医药或隐居生活有关,虫喧和秋雨频则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可能暗示诗人处于一个宁静的乡村或隐居环境中。
接下来的两句“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这里提到梅市,可能是指梅市隐士,或者某个与梅花相关的市场,而阮家贫可能指的是阮籍,东晋的诗人,以贫困和隐逸著称。这可能表明诗人向往隐逸生活,同时有自嘲或对贫困的接受。
最后一句“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中的兰若指的是寺庙,深山可能强调远离尘嚣,闲云则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诗人可能在表达对隐居生活的渴望,或者对现实的不满,希望找到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
现在需要确定这些意象的具体背景。东林寺和深山兰若都指向佛教寺庙,可能诗人有佛教信仰或隐逸倾向。梅市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有历史上的梅市隐士?或者是否指梅花市场?阮家贫可能是指阮籍,但需要看是否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相关典故。
考虑到诗中提到的东林寺和兰若,可能创作背景与佛教有关,或者诗人正在考虑隐居。柴门、药圃、近水、曝衣这些意象可能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可能是在一个乡村或隐居的住所。秋雨频和残阳在则点明了季节和时间,可能是在秋季的傍晚。
另外,诗中的“尚怜儿女未成人”可能暗示诗人有家庭,但子女尚幼,可能是在表达对家庭责任的思考,或者在隐居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而“多笑阮家贫”可能带有自嘲,或者借阮籍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处境。
综合来看,这首诗的背景可能是在一个秋日傍晚,诗人居住在靠近水源的乡村,可能有药圃,周围环境宁静,但内心有对家庭责任的牵挂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可能参考了阮籍的典故,表达自己虽贫困但淡泊名利的心境。需要确保不加入任何解释,只返回背景文本。
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
柴门客去残阳在,药圃虫喧秋雨频。
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
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
本文标题:闲园即事寄暕公_司空曙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0885.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柴门客去残阳在,药圃虫喧秋雨频。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深山...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