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奉天寒食书事_许棠

处处无烟火,人家似暂空。晓林花落雨,寒谷鸟啼风。
故里芳洲外,残春甸服中。谁知独西去,步步泣途穷。

AI注解:

**诗词内容**:处处无烟火,人家似暂空。晓林花落雨,寒谷鸟啼风。故里芳洲外,残春甸服中。谁知独西去,步步泣途穷。

**译文**:到处看不到炊烟,人家好像暂时空无一人。清晨树林里花落如雨,寒冷山谷中鸟儿啼叫伴随着风声。故乡在那芳洲之外,此时正是残春时节处于甸服之中。有谁知道我独自向西而去,每一步都为路途穷尽而哭泣。

**鉴赏**:此诗描绘了一幅冷清孤寂之景,无烟火、人空、花落、鸟啼等营造出萧瑟氛围。“故里”句点明身处异乡,“独西去”“泣途穷”抒发孤独悲苦、前途迷茫之情,情感真挚,意境苍凉。

AI诗词背景分析:

诗的内容是:

处处无烟火,人家似暂空。

晓林花落雨,寒谷鸟啼风。

故里芳洲外,残春甸服中。

谁知独西去,步步泣途穷。

首先,分析每一句的意象。第一句“处处无烟火,人家似暂空”描绘了一个寂静、荒凉的景象,可能暗示战乱或离别后的空旷。第二句“晓林花落雨,寒谷鸟啼风”有自然景物的描写,花落雨可能象征着春天的逝去,寒谷则可能指寒冷的地方,鸟啼风可能带有哀愁的意味。第三句“故里芳洲外”提到故乡在芳洲之外,可能指地理位置遥远,或者心中思念的故乡。第四句“残春甸服中”再次强调春天的残余,甸服可能指平原或特定区域,也可能有政治隐喻。最后一句“谁知独西去,步步泣途穷”表达孤独西行,每一步都感到前途渺茫,可能涉及个人遭遇或国家命运。

接下来,考虑可能的创作背景。诗中提到的“残春”可能暗示时间流逝,季节更替,可能与战乱后的景象有关,比如安史之乱期间,社会动荡,春天的凋零象征国家的衰败。而“芳洲”和“甸服”可能指代不同的地方,或者有特定的地理意义。比如“芳洲”可能指水中的陆地,而“甸服”在古代是王畿周围的地方,可能涉及政治中心或故土。最后一句的“独西去”可能指诗人独自向西行进,可能是在战乱中被迫离开故土,或者有贬谪的意味。而“泣途穷”则表达了对前途的绝望,可能与个人遭遇如仕途受阻、家破人亡有关。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事件或人物与这些意象相关。比如,杜甫的诗常涉及国家动荡,他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的句子,可能与此诗有相似的背景。但不确定是否是同一首诗。另外,“芳洲”可能出现在其他诗中,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提到“芳洲”,但需要结合上下文。而“甸服”在《诗经》中出现过,指周代的王畿区域,可能涉及古代政治背景。

另外,诗中的“独西去”可能指离开中原,前往西方,可能与安史之乱期间的流亡有关。而“步步泣途穷”可能反映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身处境的悲凉。综合这些元素,可能的背景是安史之乱期间,诗人目睹国家动荡,春天的残余景象,以及个人被迫离开故土,流亡西行,面对前途的绝望。

需要确保不添加任何解释,只返回背景文本。因此,可能的背景是:安史之乱期间,诗人目睹中原沦陷,春景凋零,故土沦丧,独自踏上西行之路,途中感慨命运多舛,前途渺茫。

安史之乱期间,诗人目睹中原沦陷,春景凋零,故土沦丧,独自踏上西行之路,途中感慨命运多舛,前途渺茫。

《奉天寒食书事_许棠.doc》

下载
下载:奉天寒食书事_许棠.doc

处处无烟火,人家似暂空。晓林花落雨,寒谷鸟啼风。故里芳洲外,残春甸服中。谁知独西去,步步泣途穷。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