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_曹松

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
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

AI注解:

###逐句翻译

-“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这根栗木手杖出自庐山山顶,在一百棵栗树里也挑不出这样一根好枝干。

-“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虽然是因为山野僧人而得到它,可还是怕庐山的山神知道(被拿走了)。

-“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手杖上(纹理)像画着的月亮,那清冷的光辉仿佛还在;(拿着它)指向云彩,就像秋天的一片片云在移动。

-“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正适合留着它来引领我这蹒跚的脚步,将来有一天去游览峨眉山。

###词句鉴赏

-**“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

-**表达技巧**: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栗杖的纹理比作画的月亮,说那冷光仿佛还在,很形象地写出了栗杖纹理的独特美观;又说拿着它指云,云像秋天的片云在移动,给人一种很灵动的画面感。

-**传达情感**:体现出诗人对这根栗杖的喜爱和珍视,觉得它不仅是个实用的手杖,更像是一件有灵性、有美感的物件,让诗人对它充满了欣赏之情,这种对物品的细腻情感很能打动人,就好像我们看到一件特别喜欢的宝贝,会觉得它哪哪都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犹畏岳神知”**:

-**表达技巧**: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事物当成人来写),把“岳神”当作会“知”(知道)的人,好像岳神会因为这根好的栗杖被拿走而“在意”。

-**传达情感**: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得到这根手杖后的一种小心翼翼又有点“偷乐”的心理,一方面很宝贝这手杖,另一方面又有点担心(虽然是那种有点可爱的担心),这种很真实、很有趣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觉得很亲切,就像我们自己得到一件有点“来之不易”的好东西时,那种既开心又有点小顾虑的心情。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我要考虑作者可能的身份和时代。诗中提到“野僧”和“岳神”,可能暗示作者是佛教徒,或者与寺庙、山林有联系。而“峨嵋”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所以作者可能有前往峨眉山的经历或愿望。另外,“画月”、“指云”这样的意象可能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然后,分析诗的结构和情感。前两句“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可能描述作者在匡山山顶使用栗杖(可能是一种工具或象征),但收获很少,暗示困难或孤独。后两句“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可能表达即使通过僧人获得了一些东西,但仍然担心被山神发现,可能涉及修行中的隐秘或风险。最后两句“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则表现出作者打算留下足迹,未来去峨眉山,可能是在表达对修行的坚持或对某个圣地的向往。

还要考虑可能的创作背景,比如作者是否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创作了这首诗,是否有个人经历或历史事件的影响。比如,如果作者曾经在匡山修行,或者有前往峨眉山的计划,这些都可能影响诗的内容。同时,诗中的“百中无一枝”可能象征着追求中的艰难,或者对某种理想的执着。

另外,需要注意诗的风格和用词是否符合某个朝代的特点,比如唐代或宋代的诗歌风格。比如,唐代诗歌多豪放,而宋代则更注重意境和哲理。根据这些线索,可能推测作者的朝代和背景。

最后,综合所有信息,给出一个合理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身份、时代、可能的经历,以及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需要确保语言通俗易懂,避免生僻字和复杂词汇,让用户容易理解。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隐逸生活或修行经历有关。从诗中"栗杖出匡顶"和"画月冷光在"等意象来看,作者或许曾隐居于匡山(可能指庐山或天台山等佛教名山),以简朴的生活方式和自然观察为日常。诗中提到"野僧"与"岳神",暗示作者可能在山中与僧人交往,同时对山神的敬畏也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后两句"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则透露出作者有远游求道的志向,可能是在表达对峨眉山这一佛教圣地的向往。整体来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作者隐居山林、追求精神境界的时期,反映了其淡泊名利、向往修行的心境。

《答匡山僧赠榔栗杖_曹松.doc》

下载
下载:答匡山僧赠榔栗杖_曹松.doc

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