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
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逐句翻译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那茶树的嫩芽(玉蕊一枪)堪称是极品好茶,僧人的制茶方法(造法)可是下了极大的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用那浅口的兔毛瓷瓯(瓯),泡出的茶,香气如云般洁白,煮水时(汤翻),水面泛起如虾眼般的细浪。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这茶能把困意(睡魔)从身边赶走,还能让人浑身增添清爽的气息(清气)。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这茶树(幽丛)自然地生长在溪岩之外,就是不愿意把根移到都城(上都)去。
###词句鉴赏
-**“一枪”**:很精妙。它用很形象的说法,把刚长出来的茶芽比作“枪”,让我们一下就想象出茶芽尖尖的样子,很生动。
-**“兔毛瓯浅香云白”**:这句里“兔毛瓯”写出了茶具的样子,“香云白”把茶香比作云,而且是白色的云,让我们能感觉到茶香的轻盈和洁白,很有画面感。
-**“断送睡魔离几席”**:“断送”这个词用得好,把茶能赶走困意说得很有趣,好像困意是被“打发走”的,很生动地表现出茶的提神作用。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这两句把茶树拟人化了(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说茶树自己生长在溪岩外,“不肯”移到都城,表达了一种不慕繁华、坚守自我的情感,很有韵味,让整首诗有了一种高洁的气质。
然后,后两句“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可能表达喝此茶后提神醒脑,精神焕发,清气入体,这可能与茶的提神功效有关,或者隐喻某种修行带来的精神提升。“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这里可能有隐喻,比如茶树生长在幽静的溪岩之间,不愿移植到繁华的京城,可能表达对自然的向往或对世俗的不屑。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诗的可能背景。可能作者是唐代或宋代的诗人,因为这些时期的茶文化较为繁荣。如果作者是僧人,可能与佛教寺庙中的茶事有关,或者在隐居山林时创作。如果作者是文人,可能是在品茶时有感而发,或者借茶抒发个人情感。
另外,注意诗中的“上都”可能指长安,唐代的都城,所以可能有对比自然与都市的意味。作者可能是在赞美某种高雅的茶品,同时表达对远离尘嚣、保持纯净的追求。需要确认是否有相关的历史人物或典故与这首诗相关,比如陆羽,他著有《茶经》,可能与茶文化有关,但不确定是否是这首诗的作者。
也有可能这首诗是现代人仿古创作,但根据用户提供的结构,更可能属于古典诗词。需要进一步分析诗中的意象是否常见于古典诗文中,比如“玉蕊”、“一枪”、“虾眼”这些词汇在茶诗中较为典型,可能来自宋代或更早的时期。
最后,综合这些信息,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关心茶文化、注重品茶过程的文人,可能在寺庙或隐居环境中创作,表达对自然、纯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超茶艺的赞美。同时,可能隐含对世俗名利的不屑,强调精神层面的追求。
这首诗描绘了品茶时的细腻感受,从诗中可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关注茶文化、追求精神境界的文人。以下为创作背景的分析:
1.**茶文化背景**
诗中“玉蕊一枪称绝品”“虾眼汤翻细浪俱”等句,展现了对茶品质与煮茶过程的细致描写。这反映了唐代至宋代文人对茶道的重视,茶不仅是饮品,更是修身养性的媒介。作者可能亲身参与茶事,或从茶人处听闻,对茶的制作、品鉴有深刻体验。
2.**隐逸情怀**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暗示作者对自然的向往。茶树生长在幽静的溪岩间,不愿移植至繁华的京城,可能隐喻作者自身不愿随波逐流,追求清幽隐居生活。这与古代文人“归隐山林”的传统相契合,尤其可能出自隐士或禅宗僧人之手。
3.**禅意与修行**
“僧家造法极功夫”点明茶与佛教的关联。唐代禅宗盛行,僧人常以茶助禅修,茶具、茶艺成为修行的一部分。作者或许在寺庙中观察僧人制茶,或借茶表达对清净生活的追求,体现“茶禅一味”的思想。
4.**感官与精神的结合**
诗中通过“兔毛瓯浅香云白”“断送睡魔离几席”等意象,将品茶的视觉、嗅觉、味觉与精神体验融为一体。这表明作者不仅注重茶的物质属性,更强调其对心灵的净化作用,可能是在品茶时触发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综上,作者可能生活在唐代或宋代,身处寺庙或隐居环境,通过茶这一媒介,表达对自然、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超茶艺与修行境界的赞美。
本文标题:大云寺茶诗_吕岩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0977.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幽丛...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