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喻瀼溪乡旧游_元结

往年在瀼滨,瀼人皆忘情。今来游瀼乡,瀼人见我惊。
我心与瀼人,岂有辱与荣。瀼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
昔贤恶如此,所以辞公卿。贫穷老乡里,自休还力耕。
况曾经逆乱,日厌闻战争。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
终当来其滨,饮啄全此生。

AI注解:

###逐句翻译

-往年在瀼水之滨,瀼水一带的人都很淡泊,没有什么世俗的欲望。

-如今来到瀼乡游览,瀼水一带的人见到我很惊讶。

-我的心和瀼水一带的人,哪里有什么耻辱和荣耀之分呢。

-瀼水一带的人对我的看法不同,应该是因为我戴着官帽(有官职)。

-以前的贤人厌恶这种情况,所以辞去了公卿的职位。

-宁愿在贫穷的家乡,自己过着闲适的生活,还努力耕种。

-况且经历过叛乱,每天都厌恶听到战争的消息。

-特别喜爱这一溪水,还能留存“让”的美名。

-最终应当来到这溪水之滨,在这里生活,度过余生。

###词句鉴赏

-**“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尤爱”直接表达出对溪水的特别喜爱之情。“存让名”用了一种很巧妙的说法,赋予溪水一种像人一样能“存让名”的特质(这有点像拟人,就好像说溪水有品德,能留存谦让的美名),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溪水的独特和美好,也体现出作者对这种宁静、有美好品德象征(让名)的环境的向往。

-**“终当来其滨,饮啄全此生”**:“终当”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想法,一定要来到这溪水边。“饮啄全此生”描绘出一种简单、自在的生活画面,就像鸟儿喝水啄食一样自然地度过一生,传达出作者对这种远离世俗纷扰(比如战争、官场等)、宁静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很能打动那些也向往简单宁静生活的人。

-**“瀼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这里通过瀼人对“我”(因为戴着冠缨,代表有官职)的不同态度,暗示了官场和民间(瀼人代表民间)的一种差异,很真实地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种因身份(官职)而产生的不同对待的感慨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有八句,看起来像是五言绝句,但结构上可能有变化。第一句提到“往年在瀼滨,瀼人皆忘情。”这里“瀼滨”可能是一个地名,比如瀼水之滨,或者某个特定的地点。接下来“今来游瀼乡,瀼人见我惊。”说明作者现在回到瀼乡,但当地的人对他的到来感到惊讶,可能暗示了某种变化,比如作者的处境或身份发生了转变。

第三句“我心与瀼人,岂有辱与荣。”这里作者在表达自己与当地人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没有荣辱之分。第四句“瀼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可能指当地人对他心怀异意,或者认为他值得尊敬,用“冠缨”来比喻。接下来的几句提到“昔贤恶如此,所以辞公卿。”这里提到古代贤人厌恶某种情况,因此辞去官职,可能指作者自己或类似人物。然后“贫穷老乡里,自休还力耕。”说明作者可能生活贫困,选择回到乡里耕作。最后两句“况曾经逆乱,日厌闻战争。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提到经历过战乱,厌倦战争,喜爱溪水,保持谦让的名声。结尾“终当来其滨,饮啄全此生。”表达作者希望回到瀼滨,过安稳的生活。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作者的创作背景。首先,考虑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瀼滨”可能是指瀼水边,或者某个具体的地方,比如杜甫的瀼滨可能是他在夔州时的居所。诗中提到“辞公卿”、“贫穷”、“逆乱”、“战争”等,这些可能指向作者经历的动荡时期,比如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状况。此外,诗中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与乡人共处的简单生活,可能反映作者在战乱后的归隐思想。

然后,我需要分析诗的结构和情感变化。前两句对比过去和现在,说明作者回到瀼乡后,当地人的态度变化,可能因为作者的身份或处境改变,比如从官员变为平民。中间几句提到古代贤人的行为,可能作者在借古讽今,表达自己对仕途的失望,选择归隐。最后两句则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可能作者在经历战乱后,希望找到心灵的安宁。

还需要考虑诗的风格和用词。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往年”与“今来”,“瀼人皆忘情”与“见我惊”,这可能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或对现实的不满。同时,诗中提到“尤爱一溪水”和“存让名”,可能作者重视自然和品德,强调谦让的重要性。

另外,要注意诗中的隐喻和象征。“冠缨”可能象征荣誉或地位,“逆乱”和“战争”则象征动荡和不安。作者可能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可以推测作者可能生活在战乱时期,经历了仕途的挫折,选择归隐乡野,过简朴的生活,同时通过诗文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可能参考了杜甫的风格,因为杜甫常在诗中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战乱年代的归隐心境。从"往年在瀼滨"到"今来游瀼乡"的对比,可见作者曾经历过动荡时期,如今选择远离尘嚣。诗中"辞公卿"暗示作者可能曾为官,但因厌倦战乱与权谋,主动归隐乡野。"贫穷老乡里,自休还力耕"展现出作者甘于清贫、回归田园的生活状态,与"尤爱一溪水"的意象相呼应,说明作者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安宁。诗中流露出对过往荣辱的超脱,以及对"让名"的坚守,体现出文人面对乱世时的精神追求

《喻瀼溪乡旧游_元结.doc》

下载
下载:喻瀼溪乡旧游_元结.doc

往年在瀼滨,瀼人皆忘情。今来游瀼乡,瀼人见我惊。我心与瀼人,岂有辱与荣。瀼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昔贤...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