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对花阊阖静,过竹吏人稀。
裁诏催添烛,将朝欲更衣。玉堂宜岁久,且莫厌彤闱。
###逐句翻译
-汉主留下了才子,在春天的京城,直直地对着紫微(这里“紫微”可理解为皇宫或重要的宫殿区域等)。
-面对着花朵,宫门很安静。走过竹林,官吏和百姓都很少。
-裁剪诏书的时候催促添加蜡烛(意思是工作到很晚),即将上朝的时候想要更换衣服。
-玉堂(可理解为华丽的殿堂等)应该待很长时间,暂且不要厌烦这红色的宫门(“彤闱”可理解为皇宫等)。
###词句鉴赏
-**“对花阊阖静”**:“静”字很精妙。它描绘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在春天有花的环境下,宫门都安静了,以环境的静来暗示一种闲适或庄重的感觉。比如我们说“教室里很静”,能让我们想象到那种安静的场景,这里也是一样,让读者能感受到当时的环境氛围。
-**“过竹吏人稀”**:“稀”字好。通过说走过竹林后官吏和人都少,一方面体现出这个地方相对清幽,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一种秩序感或者是一种特殊的环境状态。就像我们说“这条街人很稀”,能知道那是个人少的街道,这里同理,让读者知道这个区域人不多。
-**“裁诏催添烛”**:“催”字生动。它表现出一种急迫感,裁剪诏书要催促添蜡烛,说明工作忙碌且投入,有一种为了工作而紧张的氛围。比如我们平时做事着急会催别人,这里就是这种感觉,让读者能体会到当时的工作状态。
第二句“对花阊阖静,过竹吏人稀。”这里“阊阖”是宫门的名称,可能指皇宫的大门,而“对花”可能是在赏花时的宁静环境。“过竹吏人稀”可能描绘作者在竹林中行走,官员和百姓都很少,显得清幽。
第三句“裁诏催添烛,将朝欲更衣。”“裁诏”可能是指处理诏书,需要仔细裁剪或修改,“催添烛”可能是在深夜工作,需要添灯照明。“将朝欲更衣”可能指即将上朝,准备更换衣服,表现出忙碌的朝政生活。
最后一句“玉堂宜岁久,且莫厌彤闱。”“玉堂”和“彤闱”都是指皇宫或朝廷的建筑,可能作者在表达对朝廷的忠诚,或者希望朝廷能够长久稳定,不要厌弃这些场所。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的朝代是唐朝,因为“汉主”有时用来代指唐朝皇帝,而“春城”可能指长安。作者可能是一位在朝廷任职的文人,比如翰林院的官员,或者参与起草诏书的文臣。创作时可能正值春天,作者在皇宫中处理公务,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朝廷的繁忙,同时表达对国家长久安定的期望。
还要注意诗中的意象,如“对花”、“过竹”、“裁诏”、“更衣”等,这些可能反映了作者在宫廷中的日常活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诗的结构比较紧凑,每句都描绘了不同的场景,可能作者在忙碌的工作中寻找片刻宁静,或者通过这些场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最后,确保回答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词汇,同时详细说明作者的可能背景,包括身份、所处环境、创作时间和情感表达。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文臣在宫廷中工作的场景,其创作背景可推测如下:
**身份背景**:作者可能是朝廷中负责起草诏书的文官,如翰林院待诏或中书舍人。这类官员常需在深夜处理政务,诗句中"裁诏催添烛"正体现了其职业特性。
**时间背景**:创作时间应在春日清晨或深夜。"春城直紫微"暗示正值春季,而"将朝欲更衣"说明即将开始早朝,可能是在黎明前的准备阶段。
**环境背景**:诗中"阊阖静"与"吏人稀"形成对比,既展现了皇宫的庄严肃穆,又透露出文臣独处时的清寂。"过竹"的意象则暗示作者可能在宫廷园林中工作,竹林常作为文人雅集的象征。
**情感背景**:通过"宜岁久"与"莫厌彤闱"的劝诫,可推测作者身处一个政治清明、文治武功的盛世,但同时也暗含对朝廷长久安定的期许。诗中既有对公务的专注(裁诏、更衣),又流露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对花、过竹),展现出文臣在繁忙政务中寻求精神寄托的矛盾心理。
整首诗以宫廷生活为载体,既呈现了唐代文官的日常,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士人对仕途的坚守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本文标题:和张舍人中书宿直_李嘉祐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146.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汉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对花阊阖静,过竹吏人稀。裁诏催添烛,将朝欲更衣。玉堂宜岁久,且莫厌彤闱。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