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送人登第东归_刘驾

学古既到古,反求鉴者难。见诗未识君,疑生建安前。
海畔岂无家,终难成故山。得失虽由命,世途多险艰。
我皇追古风,文柄付大贤。此时如为君,果在甲科间。
晚达多早贵,举世咸为然。一夕颜却少,虽病心且安。
所居似清明,冷灶起新烟。高情懒行乐,花盛仆马前。
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
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

AI注解:

###逐句翻译

-“学古既到古,反求鉴者难。”:学习古人(作诗)已经达到了古人(的水平),反过来寻求能鉴赏(自己诗作)的人却很难。

-“见诗未识君,疑生建安前。”:见到(你的)诗却没认识你(这个人),(我)怀疑(你)是建安(时期)以前(的诗人)。

-“海畔岂无家,终难成故山。”:海边难道没有家吗?(但)终究难以成为(心中的)故乡(那座山)。

-“得失虽由命,世途多险艰。”:得到和失去虽然由命运决定,但人生的路途大多危险艰难。

-“我皇追古风,文柄付大贤。”:我们的皇帝追慕古代的风气,把掌管文事(选拔人才等)的权力交给贤能的人。

-“此时如为君,果在甲科间。”:这个时候如果(你去应试),果然会在甲等科第之中。

-“晚达多早贵,举世咸为然。”:(有人)晚年显达,(有人)早年富贵,全天下的人都认为是这样(的常理)。

-“一夕颜却少,虽病心且安。”:(即便)容颜在一夕之间变老,但内心却安宁,虽然生病(也不在意)。

-“所居似清明,冷灶起新烟。”:居住的地方好像(很)清净明澈,冷掉的炉灶升起了新的烟火(有了生气)。

-“高情懒行乐,花盛仆马前。”:(你)有高尚的情怀,懒得去行乐,(即便)鲜花盛开在仆人和马的前面(也不被诱惑)。

-“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回家的路程不耽搁停留,指定日期到达田园(故乡)。

-“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香醇的美酒在四邻都成熟(可以享用),经霜的橘子千株都很繁茂。

-“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你)是否愿意回忆在长安的夜晚,(我们)在风雪寒冷中谈论诗歌。

###词句鉴赏

-**“见诗未识君,疑生建安前”**:这里“疑”字用得妙。通过“疑”,把对诗的惊叹和对诗人的猜测生动地表现出来。本来没见过这个人,只看到诗,就怀疑是建安以前的诗人,突出了诗的高古(像古代建安时期那种风格),就好像我们突然听到一首特别有古风古韵的曲子,会猜测作者是不是古代穿越过来的一样,传达出对诗和诗人的高度赞赏。

-**“所居似清明,冷灶起新烟”**:“似清明”营造出一种清净的氛围,“冷灶起新烟”很有画面感。冷灶本是冷清的,却有新烟,就像一个寂静的地方有了生气,一冷一热(新烟有生气可看作“热”的感觉)的对比,表现出一种生活的变化和希望,传达出一种在平淡中蕴含生机的情感,让人觉得生活有了盼头。

-**“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这两句对仗工整。“香醪”对“霜橘”,“四邻熟”对“千株繁”。通过描写家乡美酒成熟、橘子繁茂,用美好的事物展现故乡的富足美好,让人感受到对故乡的向往和期待之情,就像我们想象家乡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满满的都是对家的眷恋。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共有八句,每句四言,看起来像是古体诗,但结构有些不规则。可能需要确认是五言还是四言,但用户可能只是随意排列。接下来,我会逐句分析,寻找可能的线索。

第一句:“学古既到古,反求鉴者难。”这里提到学习古代,但可能感到困惑,暗示作者在研究古文时遇到困难,或者对古文的理解有深度,但难以找到合适的鉴赏者。

第二句:“见诗未识君,疑生建安前。”这里提到看到诗却无法识别作者,怀疑是建安时期的作品。建安时期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以文学繁荣著称。这可能意味着作者在创作时参考了建安时期的风格,或者有怀古之情。

第三句:“海畔岂无家,终难成故山。”这里可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即使在海边也有家,但无法成为故山,暗示漂泊不定或无法归乡。

第四句:“得失虽由命,世途多险艰。”这句提到命运与得失,以及世途的艰难,可能反映作者对人生起伏的感慨,或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第五句:“我皇追古风,文柄付大贤。此时如为君,果在甲科间。”这里提到皇帝追慕古风,将文权交给贤人,可能是在讨论当权者对文学的重视,或者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认可,但可能感到自己不在权贵之列。

第六句:“晚达多早貴,举世咸為然。”这里可能指晚年的成功往往源于早年的才华,但世人对此有不同看法,或者作者在表达自己虽晚成名,但依然有才华。

第七句:“一夕颜却少,雖病心且安。”这里提到一天晚上面容变得年轻,虽然生病但内心平静,可能暗示作者有超脱世俗的心态,或者在困境中保持豁达。

第八句:“所居似清明,冷灶起新烟。”这里描绘居住环境的清幽,冷灶升起新烟,可能象征生活简朴,或者有隐居之意。

第九句:“高情懒行乐,花盛仆马前。”这里表达高洁的情操,不愿沉迷享乐,而是在花盛开时骑马前行,可能暗示作者有远大的志向或清高的品格。

第十句:“归程不淹留,指期限到田园。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这里提到归乡的行程不拖延,计划到达田园,周围有酒和丰富的橘子,可能表达归隐田园的愿望,或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十一句:“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最后提到是否记得长安的夜晚,讨论诗歌时风雪寒冷,可能暗示作者在长安的经历,或者对过去的回忆,同时表达对诗歌创作的坚持。

接下来,我需要将这些分析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生活在动荡时期,如战乱或社会变革,对古代文学有深厚研究,但难以找到共鸣。同时,作者可能有归隐的愿望,对田园生活向往,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艰难。此外,作者可能在仕途上遇到挫折,感到命运无常,但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豁达。

需要确保语言通俗易懂,避免生僻字和复杂词汇。可能还要考虑诗中的意象,如“建安前”、“长安夜”、“田园”等,这些可能与历史背景或个人经历有关。同时,注意押韵和结构,可能这首诗有特定的格式要求,但用户可能只是提供诗句,所以重点放在内容分析上。

最后,检查是否符合所有限制条件,只思考背景,不回答无关问题,语言简洁明了。确保没有遗漏重要信息,并且逻辑清晰。

这首诗通过描绘对古文的研习、对命运的感慨以及归隐田园的愿望,反映出作者可能生活在动荡或变迁的时代。以下是对创作背景的推测:

1.**对古文的执着与困惑**

首句"学古既到古,反求鉴者难"暗示作者深研古代典籍,但苦于难以找到真正理解其精髓的读者或评论者。这可能源于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暗含对当时文坛浮躁风气的不满。

2.**怀古与现实的交织**

"见诗未识君,疑生建安前"提到看到诗作却无法识别作者,怀疑其创作于建安时期(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这既可能是作者在研究古文时的联想,也暗含对那个文学黄金时代的追忆,或暗示自己作品的古雅风格。

3.**漂泊与归乡的矛盾**

"海畔岂无家,终难成故山"流露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即便身处异乡,作者依然渴望回归故土,但"终难成故山"又透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或许暗示他因仕途或战乱被迫离乡,难以归隐。

4.**命运无常的感慨**

"得失虽由命运,世途多险艰"直接表达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作者可能经历过仕途坎坷,或目睹社会动荡,对命运的不可控感到深切的无奈,却依然保持对理想的坚持。

5.**超脱与隐逸的追求**

"一夕颜却少,虽病心且安"与"高情懒行乐,花盛仆马前"展现作者超然物外的心态。即便身体虚弱,他仍能保持内心的安宁;不愿沉溺享乐,更愿意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这可能反映出他对仕途的厌倦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6.**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直抒胸臆,表明作者渴望回归田园。"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则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富足景象,暗示他可能因政治原因(如"长安夜"的隐喻)选择远离尘嚣,归隐山林。

7.**对诗歌创作的坚守**

"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以"长安夜"暗指仕途或政治中心,而"风雪寒"则象征创作环境的艰难。这可能表明作者在困顿中依然坚持诗歌创作,或是在回忆自己曾在长安经历的风雪与寒苦。

**综合分析**

作者可能是一位经历仕途起伏或战乱动荡的文人,深感传统文脉的传承不易,同时对现实的困顿心怀感慨。他既渴望回归宁静的田园生活,又对诗歌创作抱有执着,这种矛盾与追求或许源于他身处的时代变迁(如战乱、政治改革),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诗中"建安前"与"长安夜"的意象,可能暗示他对古代文学传统的仰慕,以及对自身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深刻思考。

《送人登第东归_刘驾.doc》

下载
下载:送人登第东归_刘驾.doc

学古既到古,反求鉴者难。见诗未识君,疑生建安前。海畔岂无家,终难成故山。得失虽由命,世途多险艰。我皇...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