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锡探寒流,别师猿鹤洲。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
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扶亲何处隐,惊梦入嵩丘。
###逐句翻译
-“半锡探寒流,别师猿鹤洲”:(我)带着半副锡杖去探寻那寒冷的水流,在猿鹤栖息的洲上和师父分别。
-“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二更三更过后下起了雨,在写着四十字的(可能是诗稿之类)旁边感受到了秋意。
-“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站在边塞对着云霞缭绕的石头吟诗,敲着鼙鼓看着被雪覆盖的楼阁。
-“扶亲何处隐,惊梦入嵩丘”:(我)要带着亲人到哪里去隐居呢,梦中惊醒(想到)那嵩丘之地。
###词句鉴赏
-**“半锡”**:很精妙。“锡”本是僧人的一种法器,“半锡”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仿佛是一种不完整却又带着某种使命或状态的意象,让读者能想象到诗人带着这半副锡杖去探寻的画面,很有画面感和故事性。
-**“猿鹤洲”**:这个词动人。“猿鹤”常给人一种清幽、自然的感觉,“洲”是一个地点,把“猿鹤”和“洲”结合,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充满自然生机的分别场景,传达出和师父分别时那种既有些许惆怅又带着对自然之地的感受的情感。
-**“惊梦入嵩丘”**:“惊梦”一词生动。人从梦中惊醒,那种突然的感觉很真实,然后“入嵩丘”,把想要隐居的想法通过梦的形式表达出来,有一种虚幻又带着渴望的情感,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对隐居之地的向往是那么的急切和深刻。
然后,我会思考作者可能的背景。诗中提到“别师”和“别师猿鹤洲”,可能暗示作者与师长的离别,或者有隐居的倾向。同时,嵩丘是嵩山的别称,嵩山在道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可能与作者的宗教信仰或隐逸生活有关。此外,诗中“立塞吟霞石”可能涉及边塞或军事场景,但“吟霞石”又带有诗意,可能作者在边塞或军事环境中仍有文人情怀。
还需要注意诗中的意象组合,比如“半锡探寒流”中的“半锡”可能指半块锡,但更可能是一种比喻,如半片云、半条河等,或者与某些典故相关。而“敲鼙看雪楼”中的“鼙”是古代战鼓,可能暗示作者有从军或边塞的经历,或者对战争的感慨。
另外,诗中“惊梦入嵩丘”可能表达作者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转而通过梦境寻求心灵的寄托,这可能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或追求。同时,诗中提到的“扶亲”可能涉及家庭责任,如照顾年迈的父母,这可能暗示作者在仕途与家庭之间的挣扎。
考虑到这些元素,作者可能是一位有文人气质的士大夫,可能在仕途上遇到挫折,选择隐居或退隐,同时内心仍有对家国的关怀。或者,作者可能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战乱或政治动荡,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此外,诗中提到的“四十字边秋”可能有特定的典故,需要进一步查证,但用户可能希望我基于现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测。
最后,我需要确保分析符合用户的限制条件,即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词汇,保持语言简洁明了。同时,专注于创作背景的分析,不涉及其他无关内容。综合以上思考,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隐居、离别、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矛盾有关,可能生活在某个动荡时期,通过诗歌抒发情感。
这首诗通过自然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测其创作背景:
1.**离别与思念**
"别师猿鹤洲"暗示作者可能与师长或友人有过离别场景。"猿鹤洲"这一意象常与隐逸相关,或许作者曾与师长一同隐居,后因故分开,内心充满对师长的怀念。
2.**隐逸情怀**
"惊梦入嵩丘"中"嵩丘"指嵩山,是道教圣地,也象征隐居之地。这表明作者可能向往远离尘嚣的山林生活,或因仕途不顺而选择归隐,借自然景物寄托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3.**战乱与动荡**
"敲鼙看雪楼"提到"鼙"(战鼓),暗示作者可能经历过战乱或边塞生活。但"看雪楼"又带有文人雅趣,或许作者在动荡中仍保持对文化的热爱,或借诗抒发对时局的感慨。
4.**家庭责任与矛盾**
"扶亲何处隐"点出作者需兼顾家庭,可能因照顾年迈父母而无法完全归隐,内心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5.**时间与空间的交织**
诗中"二三更后雨"与"四十字边秋"的数字组合,可能暗含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或借具体数字(如"四十字")隐喻某种人生境遇,如仕途受阻或人生阶段的转折。
综上,作者可能是一位生活在战乱或政治动荡时期的知识分子,既渴望归隐山林、追求精神自由,又因家庭责任或现实压力无法彻底脱离世俗。诗中通过自然景物与情感交织,反映了其内心的矛盾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本文标题:江峡寇乱寄怀吟僧_李洞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178.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半锡探寒流,别师猿鹤洲。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扶亲何处隐,惊梦入嵩丘。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