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山却把图书卖,嗜酒空教僮仆赊。只向阶前便渔钓,
那知枕上有云霞。暗泉出石飞仍咽,小径通桥直复斜。
窗竹未抽今夏笋,庭梅曾试当年花。姓名未及陶弘景,
髭鬓白于姜子牙。松月水烟千古在,未知终久属谁家。
第二句:“嗜酒空教僮仆赊”。喜欢喝酒,但仆人赊账买酒,经济上有些困难。翻译成“爱喝酒却让仆人赊账,穷得叮当响”。鉴赏部分要突出“嗜酒”和“空教”的对比,显示经济拮据但依然坚持爱好,可能用夸张手法。
第三句:“只向阶前便渔钓”。只在台阶前就着渔钓,说明随时随地的闲适。翻译为“只要在台阶旁边就能钓鱼摸鱼”。鉴赏“阶前便渔钓”表现随性自在,动词“便”体现自然,可能用白描手法。
第四句:“那知枕上有云霞”。不知道枕头边也有云霞,暗示家中也有美景。翻译成“谁能想到枕头边也有云霞”。鉴赏“枕上有云霞”是倒装,用比喻表达家中风景如画,增强画面感。
第五句:“暗泉出石飞仍咽”。泉水从石头中流出,飞溅却低吟。翻译为“暗处的泉水从石头里喷出来,飞溅着却低声呜咽”。鉴赏“飞仍咽”用拟人,表现泉水虽急但无奈,增加情感深度。
第六句:“小径通桥直复斜”。小路直来直去又歪歪扭扭。翻译成“窄小路直来直去又七扭八歪”。鉴赏“直复斜”对仗工整,体现山路曲折,用对比手法。
第七句:“窗竹未抽今夏笋”。窗前的竹子还没长,今年夏天却冒了笋。翻译为“窗前的竹子还没抽芽,今年夏天就冒出笋来”。鉴赏“未抽今夏笋”用对比,表现自然变化,可能用夸张。
第八句:“庭梅曾试当年花”。院里的梅树曾经开过当年的花。翻译成“院里的梅花曾经开过当年的花”。鉴赏“曾试当年花”倒装,强调梅花复现,用拟人手法。
第九句:“姓名未及陶弘景”。名字还没传到陶弘景那里。翻译为“名字还没传到陶弘景那一代”。鉴赏“未及陶弘景”用对比,陶是隐士代表,突出作者淡泊。
第十句:“髭鬓白于姜子牙”。胡须白过姜子牙。翻译成“胡子白得比姜子牙还白”。鉴赏“白于姜子牙”用夸张对比,突出年老,可能用历史人物增加幽默感。
第十一句:“松月水烟千古在”。松树下的月光和水雾,千古存在。翻译为“松树下的月光和水汽,已经存在几千年”。鉴赏“千古在”强调永恒,用意象表达时间流逝中的宁静。
第十二句:“未知终久属谁家”。不知道最终属于谁家。翻译为“但不知道最后到底属于谁家”。鉴赏“未知终久”用疑问句,引发对归隐和时间的思考,留白手法。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自然与生活,表达隐逸情怀。翻译时要口语化,避免生硬。鉴赏部分要抓住关键意象和手法,解释为何动人。需要注意避免专业术语,用例子说明。比如“倒装”可以说“把‘当年花’放在前面,强调回忆”。同时,检查是否有遗漏或误译,确保准确传达原意。
【逐句翻译】
1.爱山却把图书卖-喜欢爬山结果把书都卖了
2.嗜酒空教僮仆赊-爱喝酒却让仆人赊账,穷得叮当响
3.只向阶前便渔钓-只要在台阶旁边就能钓鱼摸鱼
4.那知枕上有云霞-谁能想到枕头边也有云霞
5.暗泉出石飞仍咽-暗处的泉水从石头里喷出来,飞溅着却低声呜咽
6.小径通桥直复斜-窄小路直来直去又七扭八歪
7.窗竹未抽今夏笋-窗前的竹子还没抽芽,今年夏天就冒出笋来
8.庭梅曾试当年花-院里的梅花曾经开过当年的花
9.名字未及陶弘景-名字还没传到陶弘景那一代隐士
10.髭鬓白于姜子牙-胡子白得比姜子牙还白
11.松月水烟千古在-松树下的月光和水汽,已经存在几千年
12.未知终久属谁家-但不知道最后到底属于谁家
【词句鉴赏】
1."枕上有云霞"(第4句)
-表达技巧:用倒装手法把"云霞"前置,形成视觉冲击
-情感传递:看似写枕头边的云霞,实则是说屋内也充满山水意境,把自然美景带入日常生活
-动人之处:把"枕"和"云霞"组合,既写实又写意,让读者感受到"家就是山居"的境界
2."飞仍咽"(第5句)
-表达技巧:拟人手法让飞溅的泉水发出呜咽声
-情感传递:表现自然界的悲欢离合,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动人之处:用"飞"的动态和"咽"的静态形成对比,让泉水有了人的情感
3."直复斜"(第6句)
-表达技巧:对仗工整的重复句式
-情感传递:通过小径的曲折变化,暗喻人生道路的跌宕起伏
-动人之处:用最简单的数字对比(直+复斜=1+1),却包含了空间转换和时间延续的双重意境
4."未抽今夏笋"(第7句)
-表达技巧:时间错位的对比手法
-情感传递:表现自然界的循环往复,暗含对时光更迭的无奈
-动人之处:用"未抽"和"今夏"的时间差,制造出竹笋突然生长的戏剧效果
5."白于姜子牙"(第10句)
-表达技巧:夸张对比+历史典故
-情感传递:通过胡须与古代老人的对比,表现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
-动人之处:用姜子牙这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作参照,既幽默又充满文化厚重感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12组意象的精心组合,构建出"山居即家"的哲学思考:
-前六句用具体景物(山径、泉石、竹笋等)铺垫物质生活的简朴
-后六句用抽象时空(千古、终久)升华精神境界的永恒
-全诗最精妙的是在"卖书赊酒"的窘迫(前两句)与"枕有云霞"的闲适(后两句)之间形成闭环,既承认现实的清贫,又创造性地将物质匮乏转化为精神丰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松月水烟"(第11句)与"未知终久"(第12句)的呼应:松月水烟是永恒存在的意象,而"未知终久"用疑问句式打破永恒感,这种"永恒中的不确定"正是中国隐逸文化最精妙的表达——在山水之间寻找超越生死的永恒,却又清醒认识到这种永恒属于所有过客。
从这首诗推测,作者创作时可能处于生活较为困窘的状态。“爱山却把图书卖,嗜酒空教僮仆赊”表明作者喜爱山水、美酒,却因经济拮据,只能卖掉图书换钱,喝酒都得让僮仆去赊欠。
他或许居住在一个清幽之地,“暗泉出石飞仍咽,小径通桥直复斜。窗竹未抽今夏笋,庭梅曾试当年花”描绘出周边有清泉、小径、竹、梅,环境优美宁静。
然而,作者可能对自身的境遇有所感慨,“姓名未及陶弘景,髭鬓白于姜子牙”,拿自己与陶弘景、姜子牙相比,流露出虽有才华,却未能像他们一样声名远扬,且已两鬓斑白的遗憾。整体创作背景可能是作者在清幽居所,面对困窘生活与未竟的抱负,借诗抒发内心复杂情绪。
本文标题:山中_方干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190.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爱山却把图书卖,嗜酒空教僮仆赊。只向阶前便渔钓,那知枕上有云霞。暗泉出石飞仍咽,小径通桥直复斜。窗竹...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