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闻圆载上人挟儒书洎释典归日本国,更作一绝以送_陆龟蒙

九流三藏一时倾,万轴光凌渤澥声。

从此遗编东去后,却应荒外有诸生。

AI注解:

第一句是“九流三藏一时倾”,这里“九流”可能指的是各种学派或书籍,“三藏”通常指佛经,合起来可能指代各种典籍。而“一时倾”是说这些典籍突然间被倾倒或毁坏。翻译的时候要口语化,比如可以说“所有经典都突然被扫进垃圾堆”。

第二句“万轴光凌渤澥声”中的“万轴”可能指书卷众多,“光凌”形容光辉灿烂,“渤澥”指渤海和黄海,可能指书籍流向远方。翻译成“无数书卷的光芒照亮了渤海黄海的方向”应该可以。

接下来是鉴赏部分。第一句的“九流三藏一时倾”用数字“九”和“三”来强调数量多,但“一时倾”形成对比,突出了突然的遭遇。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灾难的突然和严重。

第二句的“万轴光凌渤澥声”中的“光凌”是比喻,把书卷比作光芒照亮远方,而“渤澥声”可能指书籍流向海边的声音,形成视觉和听觉的联动,增强画面感。同时“万轴”和“渤澥”的对比,突出了书籍的流失和传播。

要注意用户的具体要求,翻译要口语化,避免专业术语,鉴赏要聚焦3-5个亮点。所以可能需要挑选最精妙的字词,比如“一时倾”和“光凌渤澥声”中的比喻和数字运用。

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要求,比如不涉及作者背景,只围绕诗词本身。确认无误后,整理翻译和鉴赏部分,确保语言自然,解释清晰。

【逐句翻译】

第一句:"九流三藏一时倾"

翻译:就像把所有学派典籍、佛经都一次性扫进垃圾堆

第二句:"万轴光凌渤澥声"

翻译:那些书卷的光芒能照亮渤海黄海的方向,仿佛听见了书卷奔向海边的声响

【词句鉴赏】

1."九流三藏一时倾"(数字对比+夸张手法)

-"九流"指诸子百家,"三藏"指佛经典籍,数字堆叠暗示典籍数量庞大

-"一时倾"用"倾"字比喻突然倾泻的灾难感,如同瞬间被连根拔起

2."光凌渤澥声"(通感修辞+地理意象)

-"光凌"用光芒形容书卷的珍贵,比直接说"书卷珍贵"更生动

-"渤澥声"把书籍传播比作海浪声,视觉(光芒)与听觉(声响)联动

-"渤澥"特指渤海和黄海,暗示书籍流散到遥远海疆

3."遗编东去后"(双关语+时间对比)

-"遗编"既指残存典籍,也暗含"遗臭万年"的谐音

-"东去"既指书籍东流,又暗合"东郭先生"等典故,暗示知识传播的必然性

【情感解读】

诗人用夸张手法表现文化浩劫的惨烈(倾/东去),又通过"光凌""渤澥声"等意象,暗示灾难中仍存在文明火种的希望。这种"毁灭与新生并存"的辩证思维,让诗句在悲怆中透出坚韧感。

【动人之处】

"九流三藏"的数字堆砌制造压迫感,"一时倾"的突然性形成戏剧冲突,而"光凌渤澥声"则在毁灭中保留文明延续的意象,这种对比让诗句产生张力,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未来希望。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作者可能是在文化交流频繁、书籍传播广泛的背景下创作的。“九流三藏一时倾,万轴光凌渤澥声”表明各类学术流派的书籍大量涌现、传播,仿佛能发出巨大声响,或许当时有大规模的书籍整理、刊印活动,文化氛围活跃。“从此遗编东去后,却应荒外有诸生”说明这些书籍可能向东传播,推测作者见证了文化向远方流传的情景,想象着即使在偏远之地会有学子能接触到这些知识,可能作者处于个文化影响力不断拓展,对文化传播充满期待的时期。

《闻圆载上人挟儒书洎释典归日本国,更作一绝以送_陆龟蒙.doc》

下载
下载:闻圆载上人挟儒书洎释典归日本国,更作一绝以送_陆龟蒙.doc

九流三藏一时倾,万轴光凌渤澥声。从此遗编东去后,却应荒外有诸生。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