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_孟浩然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

直与南山对,非关选地偏。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

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

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

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

AI注解:

第一句“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卜筑应该是指建造房屋,可能是在自然环境中选址。檀溪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方,不更穿可能是不再改变或穿过。翻译时要口语化,比如“建房子就选最顺眼的地方,檀溪的水不打算再凿穿它了。”

第二句“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园庐指园林和房屋,二友可能是指两个朋友,或者自然景观?水竹是水边的竹子,数家连可能几家邻居的住宅连在一起。翻译成“园子房子连成一片,水边的竹子把几家的院落都串在一块儿。”

接下来第三句到第五句,都是讲隐居生活,比如太公钓鱼、子猷船。第六句“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外事情远可能指对外界的事情不关心,中流性便可能是在水中游动更自在。最后两句“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这里用了鸟和鱼的比喻,山简和习池可能指历史人物或地名,需要确认。

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口语化,比如“鸟儿靠岸随大雁,鱼儿缩着脖子藏”这样更自然。鉴赏部分要找亮点,比如“不更穿”用否定强调,可能表达对自然的尊重。水竹数家连用对仗,表现和谐。太公钓鱼和子猷船都是典故,显示归隐情怀。鸟和鱼的动作描写生动,最后问山简可能用历史人物对比,突出闲适。

需要检查有没有专业术语,比如“对仗”要解释清楚,用例子说明。确保每句翻译都准确且口语化,鉴赏部分选3-5个重点,分析技巧和情感。避免提到作者背景,只专注诗句本身。可能用户是学生或爱好者,想轻松理解古诗,所以解释要简单明了,不用太学术。

一、逐句翻译

1.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

建房子就选最顺眼的地方,檀溪的水不打算再凿穿它了。

2.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

园子房子连成一片,水边的竹子把几家的院落都串在一块儿。

3.直与南山对,非关选地偏。

房子直接和南山当邻居,不是故意要选偏僻的地方。

4.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

躺在草堂晒太阳,划着兰草装饰的小船四处游荡。

5.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

对外界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在中流打水漂最得劲。

6.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

鸟儿靠岸跟着大雁走,鱼儿缩着脖子躲进石头缝。

7.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

放下酒杯问山简(晋代隐士),这样的生活比习池边如何?

二、词句鉴赏

1."檀溪不更穿"-用否定句式强调自然选择,"不更"二字比"不再"更有古意,像在说"这溪水不用人工改造了"。

2."水竹数家连"-数字"数"字妙,既说竹子多又暗指邻居多,"连"字让画面活起来,像竹子自己爬到了各家屋顶。

3."直与南山对"-"直"字写出建筑与自然的直接对话感,仿佛房子自己长到了山脚,没有半点勉强。

4."兰枻日周旋"-"兰"是香草名,"枻"指船桨,用植物和工具命名小船,像给船开了个身份证,特别有文人味。

5."鸟泊随阳雁"-"泊"是停船靠岸,这里双关指鸟儿栖息,"缩项鳊"写鱼躲藏时缩脖子,像在做鬼脸,画面感极强。

6."习池边"的典故-习池是西晋王戎的园林,用这个典故既点出隐士身份,又用对比暗示"此处更胜一筹"。

三、动人之处

这些句子像在直播隐居生活:前两句讲选址原则,后三句具体描绘场景,最后用问题收尾引发共鸣。特别能打动现代人的是"不更穿"的生态观和"数家连"的社区感,把隐居生活写出了烟火气,连晾晒太阳都成了诗意的动作。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作者可能身处宁静乡间。从诗中可知,他居住的地方是依自然而建,不用再特意开凿水道,周边园庐相连,水竹相伴,还能直面南山,可见环境清幽,应是远离尘世喧嚣之地。

创作时,作者可能过着闲适自在的生活,常于草堂晒太阳,乘船在水上游玩。他对外界俗事兴趣寡淡,享受这般与自然亲近、随性而为的日子,时而像太公一样悠闲垂钓,时而兴起便如王子猷般乘兴出游。

当时的季节或许在冬春之交,梅花在腊月将残,柳色已透露半分春天的气息。此时还有随阳而居的大雁栖息,缩项鳊鱼藏身水底。作者在这样的情境下,触景生情,对这种幽栖生活充满喜爱,可能是在与友人饮酒时,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借向山简提问,表达对眼前这种悠然生活沉醉与自得。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_孟浩然.doc》

下载
下载: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_孟浩然.doc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直与南山对,非关选地偏。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外事...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