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赠吴颠尊师(丙寅年作)_韩偓

饮酒经何代,休粮度此生。迹应常自浼,颠亦强为名。

道若千钧重,身如一羽轻。毫厘分象纬,袒跣揖公卿。

狗窦号光逸,渔阳裸祢衡。笑雷冬蛰震,岩电夜珠明。

月魄侵簪冷,江光逼屐清。半酣思救世,一手拟扶倾。

击地嗟衰俗,看天贮不平。自缘怀气义,可是计烹亨。

议论通三教,年颜称五更。老狂人不厌,密行鬼应惊。

未识心相许,开襟语便诚。伊余常仗义,愿拜十年兄。

AI注解:

接下来是词句鉴赏,要找出3-5个亮点。比如“毫厘分象纬”这句,可能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微小的差别和宇宙的规律联系起来,表达对细节的重视。还有“击地嗟衰俗”这里“击地”可能是一种感叹的方式,像古人击打地面表示悲伤,能传达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然后要检查是否符合要求,翻译是否自然,鉴赏是否聚焦亮点,有没有使用专业术语。比如“对仗”这样的术语,可能需要解释清楚,比如说明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节奏感。同时要注意不要涉及作者生平,只围绕诗词本身。

用户可能希望了解这首诗的核心思想,以及如何欣赏其中的精妙之处。可能需要确认每句翻译的准确性,比如“袒跣揖公卿”中的“袒跣”是指不穿衣服还是随便穿?这里应该是指穿着随便却向权贵行礼,翻译成“光着膀子给公卿磕头”比较生动。

另外,用户可能对某些比喻不太清楚,比如“笑雷冬蛰震”中的“笑雷”可能是指笑声像雷一样,但需要结合上下文解释。鉴赏部分要突出这些比喻和对比,说明它们如何传达情感,比如豪迈与孤独的结合。

最后,确保整个回答结构清晰,先翻译再鉴赏,每部分分开,语言口语化,避免术语堆砌。检查有没有遗漏的诗句,确保覆盖所有七律的内容。可能还需要调整用词,让鉴赏部分更易懂,比如用“比如”来举例说明比喻手法。

【逐句翻译】(口语化白话版)

第一句:问喝酒这种事是哪个朝代传下来的传统?

第二句:放下干粮就打算过这样的生活。

第三句:我本该保持纯洁,第四句:却偏要装出疯癫样子。

第五句:道路像千斤重担压肩膀,第六句:身体却像羽毛轻飘飘。

第七句:稍微有点偏差就会改变天地方向,第八句:光着膀子给公卿磕头。

第九句:像狗洞一样逃出来的叫光头,第十句:在渔阳河里裸奔的叫祢衡。

第十一句:冬天闷雷在雪地炸响,第十二句:夜里闪电把珠子照得透亮。

第十三句:月光把发簪照得发冷,第十四句:江水倒映在草鞋上泛着清光。

第十五句:喝到一半突然想到要拯救世界,第十六句:顺手就能扶起要倒的大厦。

第十七句:拍着地板叹息世道衰败,第十八句:仰头看天藏着不平之气。

第十九句:全因心里装着道义,第二十句:哪需要算计怎么混账。

第二十一句:议论能贯通儒释道三教,第二十二句:年纪和清晨一样年轻。

第二十三句:老疯子不被讨厌,第二十四句:偷偷摸摸让鬼都害怕。

第二十五句:没见过真心实意的朋友,第二十六句:一开口就是掏心窝的真诚。

第二十七句:像我这样常做义气之事的,第二十八句:愿意当十年的拜把兄弟。

【词句鉴赏】(三个最亮点)

1."毫厘分象纬,袒跣揖公卿"(第五六句)

-表现手法:用"千钧重"与"一羽轻"的极端对比,把人生体悟浓缩成数字游戏

-情感表达:表面看是疯癫举动(光膀子见权贵),实则暗讽社会规则荒谬

-动人之处:把"装疯"和"叩首"两个矛盾动作并置,形成辛辣讽刺

2."笑雷冬蛰震,岩电夜珠明"(第九十句)

-表现手法:通感修辞,把听觉的"笑雷"和视觉的"岩电"联动呈现

-情感表达:用冬天的蛰伏雷声比喻内心的压抑与爆发

-动人之处:前句的"笑"字和后句的"明"字,构成从压抑到爆发的情绪曲线

3."击地嗟衰俗,看天贮不平"(第十七八句)

-表现手法:顶真修辞("俗"接"平"),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

-情感表达:用"拍地"动作外化内心愤怒,仰望星空暗藏抗争

-动人之处:将物理动作(击地)与心理状态(贮不平)完美统一

【特别说明】

-"三教"指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系

-"十年兄"是古代结拜术语,用"十年"强调时间跨度

-"珠明"化用李白"床前明月光"意象,但用"珠"字更显晶莹剔透

这首诗通过夸张对比(如千钧与一羽)、通感组合(雷声与电光)、动作外化(击地、看天)等手法,把隐逸者的精神世界具象化。特别在"装疯"与"叩首"的矛盾统一中,展现了狂士特有的生存智慧——用荒诞对抗荒诞,在疯癫中保持清醒。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作者可能生活在一个社会风气不佳、世俗衰败的时代。从诗中“击地嗟衰俗,看天贮不平”能看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无奈。作者自身或许有着极高的道德和精神追求,像“道若千钧重,身如一羽轻”表明他重视道义,轻视自身物质享受。他可能结交广泛,诗中提及光逸、祢衡这样特立独行之人,暗示作者欣赏这类不拘小节、有个性之人。作者有救世之心,“半酣思救世,一手拟扶倾”,可见其胸怀大志,渴望改变社会现状。他知识渊博,“议论通三教”,对儒释道都有研究。整体创作背景可能是作者身处世俗堪忧的时代,凭借自身高尚追求、渊博学识,在感慨世俗、渴望救世的心境下创作了此诗。

《赠吴颠尊师(丙寅年作)_韩偓.doc》

下载
下载:赠吴颠尊师(丙寅年作)_韩偓.doc

饮酒经何代,休粮度此生。迹应常自浼,颠亦强为名。道若千钧重,身如一羽轻。毫厘分象纬,袒跣揖公卿。狗窦...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