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初春暖,山中事若何。雪开喧鸟至,澌散跃鱼多。
幽翠生松栝,轻烟起薜萝。柴扉常昼掩,惟有野人过。
###逐句翻译
-今天初春挺暖和,山里的情况咋样呢?雪化了,喧闹的鸟儿飞来了,冰块融化,跳跃的鱼儿也多起来。
-那幽静翠绿的松树栝树生长着,薜荔和女萝上飘起了轻轻的烟雾。柴门白天常常是关着的,只有山野之人路过。
###词句鉴赏
-**“喧”字**:这个字用得妙。本来鸟叫很常见,但“喧”字把鸟叫的那种热闹、欢快的感觉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就好像能听到鸟儿叽叽喳喳,充满活力,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生机。
-**“跃”字**:形象地写出了鱼在水里欢快跳动的样子,和前面雪化的场景相呼应,让画面更生动。
-**“幽翠”**:描绘出松栝的颜色和那种幽静的氛围,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
-**“轻烟起薜萝”**:这句营造出一种朦胧、梦幻的意境,薜萝上的轻烟,就像给山林披上了一层薄纱,很有意境美。
-**“柴扉常昼掩,惟有野人过”**: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柴门常关,只有山野之人往来,体现出一种远离喧嚣、悠然自得的情感,让人向往这种简单、质朴的生活。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具体的自然景象:“雪开喧鸟至,澌散跃鱼多。”这里“雪开”可能指的是残雪消融,春天来临,鸟儿开始活跃,鱼儿在水中跳跃。再下面“幽翠生松栝,轻烟起薜萝”描绘了松树和竹子的青翠,以及轻烟缭绕的景象,可能是在描述山中的幽静环境和植物的生长状态。
最后两句“柴扉常昼掩,惟有野人过”提到了柴门白天总是关闭,只有野人经过。这里“野人”可以指隐士或山中之人,暗示作者可能对此种宁静、与世隔绝的生活有向往之情,或者是在描述自己的生活环境。
接下来,我需要思考作者可能的创作背景。首先,考虑唐代的诗人,因为四言诗在唐代较为流行。作者可能是一位隐士,居住在山中,厌倦了尘世喧嚣,追求宁静的生活。诗句中提到的自然元素如松、竹、鱼、鸟,这些都是常见的隐士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另外,第二句“山中事若何”可能带有自问自答的意味,显示出作者对山中生活的满足或自得其乐。柴扉昼掩,说明作者可能过着隐居生活,不轻易与外界接触。这种生活方式在唐代文人中比较常见,尤其是那些厌倦官场,选择归隐的人。
还要注意诗中用词的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这可能表明作者是位文人,但更注重真实的情感表达。同时,诗的结构紧凑,每句都描绘一个场景,整体形成一幅山中春景的画卷,显示出作者的观察力和写景能力。
可能需要考虑作者是否有特定的经历或事件促使创作此诗?比如,是否有归隐的经历,或者是在某个春天游览山中后有感而发。另外,诗中的“野人”也可能有双关意义,既指实际居住山中的人,也可能象征着作者自己,表达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唐代,经济繁荣但世事烦扰,作者因不满官场或追求精神自由而隐居山中,借助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美景抒发内心的宁静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山中的清幽景象,透露出作者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从诗中可以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生活在唐代的文人,当时社会虽繁华但诗人们常感慨世事纷扰,因此选择归隐山林,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所处的环境是远离尘嚣的山间,柏树、松竹等植物生机盎然,野鸟与游鱼活跃,这种自然景象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善于观察生活的细腻心思。柴扉常闭,只容野人来访,暗示作者可能有高洁的志趣,不愿与世俗往来,也反映出他超脱尘世的隐士情怀。
本文标题:忆平泉杂咏·忆初暖_李德裕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362.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今日初春暖,山中事若何。雪开喧鸟至,澌散跃鱼多。幽翠生松栝,轻烟起薜萝。柴扉常昼掩,惟有野人过。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