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蜀拜扬州,征东辍武侯。直来万里月,旁到五峰秋。
幢冷遮高雪,旗闲卓乱流。谢朝明主喜,登省旧寮愁。
隔海城通舶,连河市响楼。千官倚元老,虚梦法云游。
###逐句翻译
全蜀之地都向扬州(的某人)表示敬意,就如同诸葛亮被从征讨东吴的事务中抽调回来一样(这里可能是一种类比,形容此人的重要性)。径直而来的是万里之外的明月,旁边映照到五座山峰的秋色。
经幢寒冷地遮挡着高处的积雪,旗帜悠闲地立在那杂乱的水流旁。辞别朝廷英明的君主很高兴,登上省台旧日的同僚却发愁。
隔着大海的城市有船只往来通航,连着集市的河流边有楼阁声响。众多官员倚靠着元老(这里的元老可能就是前面说的被敬重之人),白白地梦想着像法云一样四处游历。
###词句鉴赏
-**“直来万里月,旁到五峰秋”**:“直来”“旁到”很妙。“直来”把明月的到来写得很有气势,好像那明月就是直接冲着这边来的;“旁到”又有一种不经意间映照到五峰的感觉。这两句通过对月和秋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宏大又略带清幽的氛围。
-**“幢冷遮高雪,旗闲卓乱流”**:“冷”和“闲”用得好。“冷”字让经幢有了温度的感觉,仿佛能感受到那经幢的清冷;“闲”字把旗帜那种悠然的状态表现出来,好像旗帜在那里很自在。这两个字让静态的经幢和旗帜有了生动的感觉,传达出一种宁静又略带孤寂的氛围。
-**“谢朝明主喜,登省旧寮愁”**:通过“喜”和“愁”的对比,突出了不同人的不同心境。君主因为某人的某种行为(辞别朝廷去登省)而高兴,旧同僚却因为他的离开等原因而发愁,很生动地展现了人情世故。
接下来,第三句“直来万里月”中的“万里月”可能指月亮的遥远,也可能有象征意义,比如远征或思乡之情。第四句“旁到五峰秋”中的“五峰”可能指某个地方的山峰,秋天则常用来表达萧瑟或离别的情感。然后第五句和第六句中的“幢冷遮高雪”、“旗闲卓乱流”可能描绘战斗后的景象,如战旗在雪中飘扬,或旗帜在乱流中摇曳,暗示战争的结束或平静后的反思。
第七句和第八句“谢朝明主喜,登省旧寮愁”其中“谢朝”可能指辞别朝廷,“明主”指的是贤明的君主,这里可能表达对君主的感激之情,同时“旧寮”指旧时的同事或同僚,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和忧愁。最后两句“隔海城通舶,连河市响楼”描绘了海上的船只和河市的楼阁,可能涉及对外交流或商业活动的描写。而“千官倚元老”指众多官员依赖元老,最后“虚梦法云游”可能是指虚幻的梦境或对佛法的向往,暗示某种理想或精神寄托。
考虑到这些意象,可能作者是唐代或宋代的文人,当时可能有较多的战争和政治变动,比如安史之乱或其他战役。诗中提到诸葛亮,可能作者是在引用历史人物,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敬或对战争的反思。同时,诗中有对朝廷和旧僚的怀念,可能作者经历了一些政治变迁,如被贬官或离开朝堂,从而产生对过去的情感。
此外,诗中的一些自然景观,如高雪、乱流、五峰秋等,可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观察,或者借景抒怀。而“法云游”可能暗示作者有佛教信仰,或是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总体来说,这首诗可能是在叙述一次历史事件,或者作者自身的经历,通过描绘战争与和平、朝廷与旧友的对比,表达复杂的情感。
在创作背景方面,可能作者面临着忠诚与背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或者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例如,可能是在某个历史转折点,作者目睹或经历了战争的后果,从而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同时,诗中提到的“全蜀”和“扬州”可能有特定的地理位置意义,可能作者曾在此地有过驻留或观察,进而将这些场景融入诗中。
最后,需要确认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解读,比如是否涉及其他历史事件或人物,或者是否有特定的典故需要引用。但根据现有的信息,暂时可以推测作者的创作背景与历史事件、政治变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敬相关,同时结合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出对过往和现状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推测:
**历史背景**:
诗中提到的“征东辍武侯”表明作者可能涉及东征或与诸葛亮相关的历史事件。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其形象常与北伐、忠诚、军事才能联系在一起,因此诗中可能暗含对国家战争、英雄气概的追忆,或借古讽今,反映对战乱或政治动荡的感慨。
**时空意象**:
“直来万里月,旁到五峰秋”描绘了广阔的地域和季节变换,暗示作者曾在边关或异乡生活,也可能借“月”与“秋”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或对故乡的思念。
**情感基调**:
“谢朝明主喜,登省旧寮愁”直接点出作者的情感矛盾——对朝廷与明君的感激(谢朝)与离开旧友、旧事的忧愁(登省)。这可能说明作者曾经历过仕途变迁,如被调任、贬谪,或因战事被迫离开熟人,内心既有对国家责任感的认同,也有对个人处境的怅惘。
**社会现实**:
“千官倚元老”可能暗指当时社会对权臣的依赖,或官员们对某位高人的推崇,而“虚梦法云游”则流露出对归隐、超脱现实的渴望,或许作者身处官场,感受到名利虚幻,从而寄情山水或信仰,寻求心灵慰藉。
**综合推测**: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国家动荡或权力更迭的时期(如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作者借历史典故与自然意象,抒发对忠诚与责任的坚守,同时表达对现实困境的无奈。诗中既有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沉思,反映了乱世中士人的复杂心境。
本文标题:送韦太尉自坤维除广陵_李洞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425.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全蜀拜扬州,征东辍武侯。直来万里月,旁到五峰秋。幢冷遮高雪,旗闲卓乱流。谢朝明主喜,登省旧寮愁。隔海...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