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

从古老文明的第一声号子起,中国历史经历了五千年漫长而耐人寻味的过程,其间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过去的历史的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历史,人们可以从王朝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的智慧,从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经历中感悟人生真谛。
首页 > 专题 > 中华上下五千年 > 书圣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侄子,名叫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祖籍山东临沂,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侄子,名叫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祖籍山东临沂,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被称为“王右军”。

王羲之自幼受到父亲喜爱书法的影响。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对书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在父亲的书房里翻弄前人留下来的碑帖和书迹。他的父亲看到了他如此痴迷于书法,便把笔法论传授给了他。王羲之勤奋好学,就连平时走路的时候,他也会用手指在衣服上写字,时间长了连衣服都被他划破了。此后,王羲之又向当时非常有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卫夫人师承钟繇,她把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潜心研究出来的书风与法门全都教给了王羲之。

王羲之花很多时间来研究书法。他善于博采众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学钟繇时,发现钟繇的书法具有分势,用笔崇尚向外拓。王羲之减去分势,用笔向内抵,不折而用转,使他的字看起来更加流畅。在向张芝学习草书时,王羲之对张芝的草书“剖析”、“折衷”,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练习,王羲之终于成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出名之后,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把他的字当作宝贝看待。

一次,王羲之看到一个老婆婆在街上卖扇子。扇子是六角形的,非常简陋,很难引起路人的兴趣。老婆婆担心扇子卖不出去,因此显得非常着急。王羲之十分同情这个老婆婆,就走到她面前,说:“你的扇子卖不出去,是因为扇子上既没有字,又没有画。我给你在扇子上题字,你觉得怎么样?”老婆婆不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她看到这个陌生人如此热情地帮助她,便把扇子交给了王羲之。王羲之在每把扇子上只写了五个字便交还给了老婆婆。看到扇子上的字写得很潦草,老婆婆有些生气。王羲之对她说:“你对买扇子的人说,这上面的字是王羲之写的就可以了。”

说完之后,王羲之便离开了。老婆婆按照王羲之的话去做,果然很快就把扇子全部卖光了。王羲之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爱好,就是喜欢养鹅。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会兴致勃勃地跑去观看,或者买回家观赏。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道观,那里面住着一个老道。他也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想让王羲之给他抄写一篇《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和他素不相识,是不会帮他抄写经书的。后来,他听说王羲之喜欢白鹅,便在道观外边的池塘里养了很多品种优良的白鹅,并故意派人把这个消息透露给王羲之。得到消息后,王羲之立即非常高兴地跑去观赏。他来到道观外,看到一群长着一身雪白羽毛的鹅正在池塘里悠闲地游着,便立即被吸引住了。他站在河边,默默地观看,长久都不舍得离开。他实在太喜欢这些白鹅了,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道士把这群鹅卖给他。

羲之爱鹅图 清 任颐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相传他常常观察鹅游水的姿势,从中悟出了用笔之法,从而养成了好鹅的性情。他曾经以写一部《道德经》作为筹码换取道士的一群鹅,一时间传为美谈。此画即拟意于此。 

过了一会儿,那个道士就来到王羲之面前。王羲之对他说:“我非常喜欢这群白鹅,道长能不能把它们卖给我?”

道士回答说:“我们养这群白鹅,是为了供游客观赏之用,并不是为了卖的。”

羲之说:“既然这样,那我就用更多的鹅来换你的鹅,这样总可以了吧?”

道士说:“既然您如此喜欢这群白鹅,那么我就把它们送给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我听别人说,您的书法造诣很高,我想用我的白鹅来换您的字,想请您为我们观里写一卷《道德经》,不知道您是否愿意?”

王羲之爱鹅心切,便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下来。王羲之为道观所写的《道德经》,展现出了非常高超的书法造诣,后人把它称为《换鹅帖》。

返回专题:中华上下五千年
返回栏目: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