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溪声冷骇人,洞庭山翠晚凝神。
天将金玉为风露,曾为高秋几度贫。
译文:阳羡溪水的声音清冷得让人惊心,洞庭山上的翠色在傍晚时分让人凝神静思。上天把金玉化作了风露,我曾在这深秋时节多次陷入贫境。
鉴赏:首句“阳羡溪声冷骇人”,“冷”字不仅描绘出溪水的实际温度,更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骇人”则强调了这种氛围给人的强烈冲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听到那清冷的溪声。第二句“洞庭山翠晚凝神”,描绘了傍晚时分洞庭山的翠色,“凝神”一词体现出诗人被这美景所吸引,沉浸其中,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后两句“天将金玉为风露,曾为高秋几度贫”,将风露比作金玉,富有想象力,而“曾为高秋几度贫”则抒发了诗人在这美好的秋景中,却因贫困而感慨的心境,以景衬情,景中含情,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整首诗意境清幽,情感深沉。
第三句“天将金玉为风露”,这里用金玉比喻风露,可能是形容秋天的露水晶莹剔透,或者天高气爽的景象。最后一句“曾为高秋几度贫”,高秋指深秋,几度贫可能暗示诗人经历过贫困,或者借景抒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慨。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这首诗的作者。用户没有提供作者,所以可能需要根据诗的内容和风格来推测。阳羡、洞庭山这些地名,可能和唐代诗人有关,比如陆羽,他与茶文化相关,阳羡是他的故乡,所以这首诗可能是陆羽的作品,或者是唐代其他诗人游历江南时所作。但如果没有明确作者,可能需要假设是某位唐代诗人。
背景方面,诗中提到的阳羡和洞庭山都是江南胜地,可能是在秋季游览时所作。诗人可能在江南游历时,触景生情,感受到自然的清冷与美丽,同时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境遇,用“金玉风露”和“几度贫”形成对比,表达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慨。
需要确保背景描述不包含解释,只陈述事实。比如,诗中的地点、时间、诗人可能的经历,但不分析诗句含义。例如,诗人可能在阳羡和洞庭山游历时,正值深秋,看到溪水和山色,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此诗。或者,诗人身处江南,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自身境遇的感慨。
最后,检查是否符合用户要求:仅背景文本,无解释。确保不提到诗人的具体身份,除非用户提供的原始文章中有明确信息,但这里没有,所以保持一般性描述。
阳羡溪流与洞庭山色交织的江南深秋时节,诗人行旅其间,目睹金风玉露与苍翠山峦。天际云霞映照下的溪水寒声令人心惊,暮色中的山色凝神静谧。诗人在高秋时节独对清景,触景生情,忆及过往贫寒岁月,以风露之华美反衬人生际遇,暗藏对高洁品质的向往与身世之慨。
本文标题:秋_高蟾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7649.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阳羡溪声冷骇人,洞庭山翠晚凝神。天将金玉为风露,曾为高秋几度贫。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