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
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
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译文
元和六年,正值辛卯年,春天二月,月末赶上寒食节。天色阴沉,夜里开始飘起了雪花。
雪花接连下了一整夜又一整天,纷纷扬扬,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那雪大得就像鹅毛飘落,又密得如同玉屑飞扬。
寒气消散,春天本应是一片苍茫生机的景象,可这雪让天气变得异常寒冷,寒风凛冽刺骨。上林苑里的草全被雪掩埋,曲江池的水再次结冰。
杏花变得干枯,花朵凋零而死,杨树的枝条也被冻得弯折。我所怜悯的是万物的天性受到了伤害,并非可惜这一年美好的春光就此消逝。
上天有它的时令规律,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如果寒冷和温暖的气候反常,万物的生长就都会受到阻碍。
我揣摩古代圣人的心意,《春秋》里就有相关的记载。有时记载水不结冰,有时记录霜不能冻死草木。
这些记载,对上是为了警醒统治者改善政治教化,对下是为了预防灾害和祸端。如今这场雪,虽然确实很美,但却不合时令。
###鉴赏
这首诗以纪实的笔法描绘了元和六年二月末寒食节时的一场大雪。开篇点明时间和天气状况,“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为全诗奠定了寒冷、萧索的基调。接着用“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雪纷飞、连绵不绝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诗人不仅仅停留在对雪景的描写上,还进一步描述了雪对自然万物的影响。“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通过描写上林苑的草、曲江池的水、杏花和杨枝等,展现出大雪对春天生机的摧残,表达了诗人对物性受伤害的怜悯之情。
在情感的抒发上,诗人由景及理,“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借自然现象阐发对时令规律的思考,强调气候反常对万物生长的危害。并且引用《春秋》中关于气候异常的记载,指出这些记载的意义在于“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将自然现象与政治教化和防灾联系起来,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关注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怀。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
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
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这首诗是李白的仿作,主题是描述寒冬雪景和对自然变化的感慨。诗中提到了“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这表明了时间背景:元和六年,农历卯年,二月。
现在,我需要基于诗词内容,查找或想象创作背景。指令说“查找或想象”,意思是可能需要从诗中推断或基于常识想象背景。
关键点:
-时间:元和六年春二月(农历二月)。
-地点:诗中提到“上林”(可能是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曲江”(唐代长安附近的著名景点),所以背景可能在长安或中国北方。
-主题:诗描述了寒食节前后,天气寒冷,雪下得很大,破坏了春天的迹象。诗人感慨自然的变化,并引用古代圣人的观点,暗示政教与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可能包括:
-历史背景: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806-820年),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但这首诗是仿寒山子的诗,寒山子是唐代的隐士诗人,所以这首诗可能是李白模仿寒山子风格写的。
-个人背景:李白一生漂泊,这首诗可能写于他流放或游历期间,表达对自然的感慨和对时政的隐喻。
但指令要求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不要包含任何解释。所以,我需要只描述背景,而不添加任何分析。
背景文本内容应该基于诗的内容:
-诗写于元和六年春二月,描述了寒食节时的恶劣天气。
-地点可能是长安或类似的城市,有上林、曲江等景点。
-背景是春天本该温暖,但天气反常,雪大风凛,物伤人怜。
用户说“查找或想象”,所以如果我不知道确切历史背景,我可以基于诗的内容想象一个合理的背景。
指令是“基于诗词的内容”,所以我应该从诗中提取信息。
诗的内容:
-时间:元和六年春二月。
-事件:寒食节前后,天阴飞雪。
-地点:上林、曲江等。
-情感:感慨自然变化,引用古圣人观点。
所以,背景文本可以是:
-创作于元和六年农历二月,正值寒食节,长安城外上林苑和曲江被大雪覆盖。
但要简洁,只返回背景文本。
指令说“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所以不要有标题或额外格式。
结构:背景文本应该连贯,描述创作时的情境。
想象部分:如果需要想象,可以基于诗的描述,比如诗人可能在长安游历时所见。
最终输出:纯文本,描述背景。
创作于元和六年春二月,正值寒食节前后,天气阴冷,夜雪连绵不绝,覆盖上林苑和曲江等地,万物受损,诗人感慨自然反常,结合古圣人对异常气候的记载,表达对时令与政教的思考。
本文标题:春雪_白居易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7676.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寒销...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