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蕙有奇性,馨香道为人。不居众芳下,宁老空林春。
之子秉高节,攻文还守真。素书寸阴尽,流水怨情新。
济济振缨客,烟霄各致身。谁当举玄晏,不使作良臣。
###译文
荃草和蕙草有奇特的品性,它们的馨香是为了彰显美德。不愿处在众多花卉之下,宁愿在空寂的山林中老去,度过整个春天。
这位君子秉持着高尚的节操,钻研文章还能坚守本真。在珍贵的光阴里研读古籍,新添了如流水般绵绵不绝的怨情。
众多头戴冠缨的权贵们,都在云霄之上各得其所。谁会举荐像皇甫谧这样的贤才,不让他成为良臣呢?
###鉴赏
这首诗以物起兴,开篇将荃蕙比作君子,通过描绘荃蕙不与众芳争艳、宁老空林的特性,赞美君子高洁的品格和不随波逐流的操守。“之子秉高节,攻文还守真”直接点明君子不仅有高尚的节操,还能在文学创作中坚守本真,体现了诗人对其才德的高度认可。“素书寸阴尽,流水怨情新”则刻画了君子在时光流逝中刻苦钻研却怀才不遇的心境,“流水怨情”既象征着时光的无情流逝,也暗示了君子内心的哀怨。诗的最后,诗人将“济济振缨客”与君子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权贵们占据高位却无人举荐贤才的不满和对君子怀才不遇的惋惜,同时也流露出对贤才被埋没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用人机制的批判。整首诗托物言志,情感真挚,借物喻人,意境深远。
荃蕙有奇性,馨香道为人。不居众芳下,宁老空林春。
之子秉高节,攻文还守真。素书寸阴尽,流水怨情新。
济济振缨客,烟霄各致身。谁当举玄晏,不使作良臣。
我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内容,推测或想象其创作背景,然后只返回背景文本,不加任何解释。
诗词内容分析:
-第一句:"荃蕙有奇性,馨香道为人。不居众芳下,宁老空林春。"这似乎在描述一种植物(荃蕙),具有独特的性质,芳香而道义为人。不与众多花朵争艳,宁愿在空林中老去。可能象征高洁的品格。
-第二句:"之子秉高节,攻文还守真。素书寸阴尽,流水怨情新。"这描述一个有高尚节操的人,攻读文章但坚守真实。素书(可能指简书或古书)中寸阴(时间)尽用,流水象征着怨情新起。可能在赞美或反思一个文人。
-第三句:"济济振缨客,烟霄各致身。谁当举玄晏,不使作良臣。"描述众多振作的客人,在高处各自追求。谁会推举玄晏(可能指玄晏先生或类似历史人物),不让其成为良臣?这似乎在表达对贤才被埋没的感慨。
整体看,这首诗可能是在赞美高洁的品格,同时表达对人才被忽视的遗憾。主题可能涉及隐逸、忠诚、或历史人物。
现在,我需要想象创作背景。既然指令说“查找或者想象”,我可以基于内容推测背景。
可能的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中国古代,作者可能是一位文人或官员。
-场景:作者在隐居或仕途中,感慨时势,表达对贤才的推崇。
-具体背景:或许是作者看到或想起一个高洁之士,如屈原(因为“荃蕙”可能与香草象征相关),或类似历史人物。
-情境:作者在某个场合,如饮酒、赏花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指令要求“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所以我需要将背景描述成一段文本,但不要解释,只陈述背景。
背景文本应该简洁,直接描述背景。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位隐士在山林中独居,目睹自然景物,感慨人生和社会的变迁,创作了这首诗。"
但要基于诗词内容。
诗词中提到“玄晏”,可能指西晋的张华或类似人物。查一下:玄晏先生通常指张华,西晋学者。
所以,背景可能与晋代或类似历史时期相关。
想象背景:
-作者可能是一位士人,身处乱世,看到许多人才被埋没。
-场景:作者在书房或户外,回忆或赞美一位朋友或古人。
背景文本应该客观描述。
最终输出:只返回背景文本,没有其他。
所以,我需要写一段描述背景的文本。
草拟: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独处山林之际,借描述高洁的植物和文人的品格,表达了对高尚节操的向往和对贤才被忽视的遗憾。"
但指令说不要包含解释,所以要避免说“表达了什么”。
指令说“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意思是只提供背景的文本,不要解释。
所以,背景文本本身应该描述场景或事件。
例如:"在春日山林中,作者看到花草,联想到人生,写下了这首诗。"
更精确地:
"作者在隐居生活中,观察自然景物,感慨时局,创作了这首赞美高洁品格的诗篇。"
确保不添加解释。
最终,输出只是一段文本。
在春秋末期,一位文人隐居山林,目睹自然景物变迁,感慨人生际遇和社会现实,创作了这首诗以抒发对高尚品格的推崇和对贤才被埋没的叹息。
本文标题:过曹钧隐居_钱起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7770.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荃蕙有奇性,馨香道为人。不居众芳下,宁老空林春。之子秉高节,攻文还守真。素书寸阴尽,流水怨情新。济济...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