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訏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
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
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上言陈尧舜,下言引龙夔。
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一读已自怪,再寻良自疑。
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缄封在骨髓,耿耿空自奇。
昨者到京城,屡陪高车驰。周行多俊异,议论无瑕疵。
见待颇异礼,未能去毛皮。到口不敢吐,徐徐俟其巇.
归来戎马间,惊顾似羁雌。连日或不语,终朝见相欺。
乘闲辄骑马,茫茫诣空陂。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
###译文
天下又一次战乱纷起,太平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到来。那些谋划国事的人是谁啊,恐怕是措施失当。前年关中发生旱灾,村落里很多人因饥饿而死。去年东郡发大水,百姓都成了漂流的尸体。上天不会无来由地回应,祸福都有其相随的缘由。我想进献治国的短策,却没有途径到朝廷宫殿。挖出肝来当作纸,滴出血来书写言辞。对上陈说尧舜的圣明之道,对下援引龙夔那样的贤臣。言辞多是慷慨激昂,文字少有华丽藻饰。一读就觉得怪异,再寻思更是自我怀疑。吃芹菜虽说味道不错,进献给帝王实在是有些痴傻。把这些想法封存在内心深处,一片忠诚却只能空自惊奇。前些日子到了京城,多次陪同达官显贵乘车出行。朝廷官员大多才智出众,议论国事也没什么差错。受到很特殊的礼遇,但我依然不能摆脱内心的隔阂。话到嘴边不敢说出来,慢慢地等待时机。回到这战乱的地方,惊恐四顾就像失群的雌鸟。连续几天有时不说话,整天都看到互相欺瞒的现象。趁着空闲就骑马,茫茫然地到空旷的山坡。遇到酒就喝得酩酊大醉,您知道我这是为了什么吗?
###鉴赏
此诗为杜甫忧国忧民之作。开篇以天下战乱频仍、太平无期之叹,引出对执政者谋略的质疑。中间叙述关中旱灾、东郡水灾,展现百姓苦难,体现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诗人欲献治国之策,却无途径上达天听,“刳肝”“沥血”极言其赤诚与担忧。在京城所见所遇,既见官员俊异,又感自身难以融入且目睹官场欺瞒,无奈与愤懑溢于言表。最后回到战乱之地,借醉酒等行为,抒发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深刻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矛盾心境,情感真挚深沉,读之令人动容。
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訏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
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
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上言陈尧舜,下言引龙夔。
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一读已自怪,再寻良自疑。
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缄封在骨髓,耿耿空自奇。
昨者到京城,屡陪高车驰。周行多俊异,议论无瑕疵。
见待颇异礼,未能去毛皮。到口不敢吐,徐徐俟其巇.
归来戎马间,惊顾似羁雌。连日或不语,终朝见相欺。
乘闲辄骑马,茫茫诣空陂。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
这首诗似乎是杜甫的作品,因为内容涉及战乱、饥荒、政治感慨,风格忧国忧民,典型杜甫。
现在,我需要查找或想象创作背景。指令说“查找或者想象”,所以如果我知道历史背景,就用真实信息;否则,想象一个合理的背景。
从诗的内容分析:
-“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天下又动乱了,和平何时到来?
-“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前年关中地区大旱,百姓饿死。
-“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去年东郡水灾,百姓流离失所。
-“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我想上书献策,但无法进入朝廷。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剖肝沥血写文章。
-“上言陈尧舜,下言引龙夔”:引用古代贤君和贤臣。
-“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言辞恳切,文字简洁。
-“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献上的东西虽好,但献给皇帝可能被视为狂妄。
-“昨者到京城,屡陪高车驰”:不久前到京城,多次陪同高官。
-“周行多俊异,议论无瑕疵”:京城中有很多杰出人才,议论精辟。
-“见待颇异礼,未能去毛皮”:受到特殊待遇,但不能改变本质。
-“到口不敢吐,徐徐俟其巇”:到嘴边的话不敢说,等待时机。
-“归来戎马间,惊顾似羁雌”:回来后在军中,感到惊恐不安,像被拴住的鸟。
-“连日或不语,终朝见相欺”:连日来沉默,整天看到欺骗。
-“乘闲辄骑马,茫茫诣空陂。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闲暇时骑马漫游,遇到酒就醉倒,你知道我是谁吗?
这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个人的无奈和内心的苦闷。
历史背景:杜甫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这首诗可能是《北征》或其他作品的一部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流离失所,目睹国家动荡,百姓疾苦。他多次尝试入仕,但遭遇挫折。
假设这是杜甫的诗,背景可能是:
-地点:从诗中看,涉及关中(长安附近)、东郡(可能是洛阳一带),京城(长安),戎马间(军中)。
-事件:诗人从京城返回,经历了朝廷的复杂环境,然后回到军中,感到孤立和忧愤。
由于指令是“查找或想象”,我应该基于常识想象一个背景。
要求是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不要有任何解释。
所以,我需要写一段描述背景的文本,只包含背景内容。
结构:可能是一个简短的叙述,描述诗人的处境和时代背景。
例如:
诗人身处乱世,目睹国家动荡与民生疾苦,内心充满忧国之情,却无法实现报国之志。他曾入京求仕,但感到朝廷虚伪,不敢直言,最终在军中度过孤独时光,借酒消愁。
但要确保只返回文本内容,不要解释。
指令说“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所以直接输出一段文本。
背景文本应该基于诗的内容。
想象或查找:作为AI,我可以基于知识查找。
这首诗是杜甫的《北征》,创作于757年,杜甫从凤翔回到华州,途中见闻。
但指令是基于诗词内容,所以我需要从诗中推断。
诗中提到“京城”,所以背景是唐朝京城。
内容涉及旱灾、水灾、兵乱,所以背景是战乱年代。
诗人身份:似乎是官员或士人,曾在京城活动,现在在军中。
所以,背景文本可以是: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诗人目睹天下战乱,百姓苦难,试图向朝廷进谏却受阻。他曾入京求见皇帝,但对朝廷的虚伪感到失望,归来后在军中生活,内心充满矛盾与苦闷。
但要简洁,只返回文本。
或许更简短。
既然是背景,可以写成一段叙述。
最终输出只包含背景文本。
诗人身处唐朝安史之乱的动荡时代,目睹天下兵荒马乱,百姓遭受灾荒饥馑之苦,内心充满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朝廷失策的愤懑。他曾入京求见皇帝,试图上书陈词却受阻,感到朝廷虚伪多诈,最终在军中度过孤寂生活,借酒消愁,表达深沉的无奈与自嘲。
本文标题:归彭城_韩愈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7866.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訏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上天...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