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寄韩侍郎_左偃

谋身谋隐两无成,拙计深惭负耦耕。渐老可堪怀故国,
多愁翻觉厌浮生。言诗幸遇明公许,守朴甘遭俗者轻。
今日况闻搜草泽,独悲憔悴卧升平。

AI注解:

###译文

谋划自身前程与归隐都没有成功,深深惭愧自己的笨拙计策辜负了同耕之人。渐渐老去难以承受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愁绪繁多反而觉得厌恶这人生。谈论诗歌有幸得到贤明之人的赞许,坚守质朴甘愿被世俗之人轻视。如今又听说在民间搜寻人才,独自悲伤自己憔悴地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中。

###鉴赏

此诗为作者抒发自身境遇与感慨之作。开篇便直言谋身与谋隐皆失败,流露出深深的自责与无奈。“渐老”“多愁”二句,将因年龄增长而生的对故国之思以及对人生的厌倦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言诗”“守朴”两句,体现出作者在精神追求上的坚持以及面对世俗眼光的淡然。最后两句,以听闻搜求人才却与自己无关,凸显出自身的憔悴失意,于太平之世更添悲凉之感。全诗情感真挚深沉,将个人的命运、心境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读来令人唏嘘。

AI诗词背景分析:

首先看诗的内容:“谋身谋隐两无成,拙计深惭负耦耕。”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无奈和自责,可能是在仕途和归隐之间挣扎,最终两方面都不成功,感到惭愧。接下来“渐老可堪怀故国,多愁翻觉厌浮生。”诗人年老,仍然怀念故国,但多愁善感让他厌倦了世俗生活。然后“言诗幸遇明公许,守朴甘遭俗者轻。”诗人提到在诗歌创作上遇到了伯乐,但坚持本真却遭到世俗轻视。最后一句“今日况闻搜草泽,独悲憔悴卧升平。”听说朝廷在搜寻隐士,诗人自己却只能在盛世中憔悴。

从这些句子来看,诗人可能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文人,生活在政治动荡或社会压力较大的时代。提到“明公许”,可能是在唐代或宋代,当时文人常常通过诗歌来抒发情感,但同时也可能面临被排挤或迫害的情况。“搜草泽”可能指的是朝廷征召隐士,或者搜捕政敌。诗人自比隐士,但实际可能处于困境中,感到孤独和悲凉。

接下来需要考虑诗人的身份和时代背景。诗中提到“耦耕”,可能指归隐田园,但最终未能实现,这可能与东晋或唐代的隐逸文化有关。唐代有大量诗人如李白、杜甫,他们中有许多人经历过类似的挫折。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可能与此诗风格相似。而“明公”可能指像李白这样的诗人或权贵,给予诗人鼓励,但世俗轻视则反映了当时文人常面临的现实。

另外,“升平”一词可能指代太平盛世,但诗人却在盛世中感到憔悴,这可能暗示表面繁荣下的社会矛盾或个人困境。例如,安史之乱前后,虽然盛世被描述,但实际动荡不安,文人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抒发感慨。

综合来看,诗人可能生活在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前后,或者宋代初期。诗人的身份可能是一位科举失利或被贬的文人,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但仕途不顺,因此选择归隐或创作诗歌。他的处境是被朝廷征召或搜捕,但实际无法应召,只能隐居,内心充满矛盾和悲凉。

需要确保背景描述符合诗句内容,不添加个人见解,只陈述可能的背景情况。例如,诗人可能在政治动荡时期,试图归隐但未能实现,同时在文学创作上得到赏识,但遭到世俗冷落。朝廷在寻找有才能的人,诗人可能因此感到压力或危险,只能在隐居中度过余生。

最后,检查是否涵盖了所有诗句中的关键点:仕隐不成、年老思乡、厌倦世俗、得遇知音、受世俗轻视、朝廷搜草泽、自身憔悴。确保背景描述全面且符合诗句内容。

唐肃宗至德年间,安史之乱方息,天下虽称"升平",然烽烟未绝。诗人尝困于朝堂与江湖之间,既未能施展经世之难效耦耕之隐。时明公赏识其诗,然世俗轻薄,反讥其迂阔。近闻朝廷欲搜罗草泽遗贤,诗人自忖才不配位,恐遭迫害,遂隐于市井,独对残躯卧听更鼓。

《寄韩侍郎_左偃.doc》

下载
下载:寄韩侍郎_左偃.doc

谋身谋隐两无成,拙计深惭负耦耕。渐老可堪怀故国,多愁翻觉厌浮生。言诗幸遇明公许,守朴甘遭俗者轻。今日...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