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鄙征难尽,诗愁满去程。废巢侵烧色,荒冢入锄声。
逗野河流浊,离云碛日明。并州戎垒地,角动引风生。
###译文
北方边境的征战难以穷尽,满怀的诗愁伴随在这离去的行程中。废弃的鸟巢浸染着战火的颜色,荒芜的坟墓边传来锄头的声响。曲折的野外河流浑浊,远离的云朵下沙漠上日光明亮。并州是驻兵防守之地,号角吹动引得风声兴起。
###鉴赏
此诗描绘了北方边境征战背景下的荒凉景象。开篇即点明征乱无尽与诗人愁绪,奠定基调。中间两联通过废巢、荒冢、浊河、明碛等意象,细腻展现战后荒芜衰败之态。尾联以并州戎垒、角动风生,强化了边地的紧张肃杀氛围,将战争的残酷与诗人的感怀融为一体。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诗中的地点和情境。诗中提到“并州”,这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可能在今天的山西一带,历史上常有战争。诗中的意象包括烧毁的废巢、荒冢、浑浊的河流、沙漠和号角,这些都指向边塞、战争或离别的场景。
然后,我需要考虑诗人可能的身份和状态。边塞诗通常由文人或官员在出征、戍边或归乡时创作。诗中“去程”暗示诗人正在离开某个地方,可能是战场归来,或是被贬谪、调任他处。忧愁的情绪可能源于战乱带来的破坏,或者个人遭遇的离别。
还要注意诗中的时间元素,比如“离云碛日明”可能暗示黄昏或傍晚,天气变化,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角声和风声则增加边塞的肃杀感。
最后,综合这些元素,背景应该是诗人离开边塞地区,目睹战后荒凉景象,内心充满忧愁和对家乡的思念。可能是在归途中的所见所感,或者是告别并州的场景。
北鄙战事未平息,诗人怀着满腔愁绪踏上归途。沿途可见烧毁的废墟与焦黑的残巢,荒冢旁传来锄地的声响。浑浊的野河缓缓流淌,离群的野云与沙漠中的落日交相辉映。作为并州这片饱经战火的边塞重地的见证者,诗人耳畔仿佛仍回荡着军营中嘹亮的号角声,以及风中传来的肃杀之气。
本文标题: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_曹松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7943.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北鄙征难尽,诗愁满去程。废巢侵烧色,荒冢入锄声。逗野河流浊,离云碛日明。并州戎垒地,角动引风生。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