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江上游,水清鱼见不吞钩。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工夫得便休。
###译文
三十年来在江面上悠然自得地飘荡,江水清澈鱼儿可见却不吞食鱼钩。钓竿砍尽了就重新栽种竹子,不计算花费的工夫只要能得到就罢休。
###鉴赏
此诗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悠然闲适的生活态度与心境。首句“三十年来江上游”,以时间之长表明诗人长久沉浸于这种水上漂泊生活,暗示其对世俗纷扰的远离。“水清鱼见不吞钩”,描绘出江上清幽澄澈之景,鱼不吞钩,似有不被尘世诱惑之意,也体现诗人自身的超脱。“钓竿斫尽重栽竹”,生动表现出诗人为求钓竿,不惜斫尽竹子重新栽种,执着于垂钓之事,却又并非为渔获,而是享受过程。“不计工夫得便休”,进一步强调诗人不计较时间与精力的付出,只求顺遂心意,尽显随性洒脱。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豁达随性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然后,“钓竿斫尽重栽竹”说明诗人经常钓鱼,用的钓竿都砍了又栽,可能是长期的习惯,也显示了他对钓鱼的热爱,或者经济条件允许他不断更换钓竿。最后,“不计工夫得便休”表达了他不计较时间,随遇而安的态度,这可能和隐逸生活有关,或者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他有闲心享受自然。
接下来要考虑历史背景。这首诗是元代的,作者仇远。元代文人常有隐逸倾向,可能反映了元代中后期文人逃避现实的心态。同时,诗中提到的江边环境,可能和当时的治理有关,比如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使得水质改善,吸引了文人前来居住或游玩。
另外,仇远作为元代文人,他的生活可能受到元朝文化的影响,但诗中没有直接提到元代特有的元素,所以可能更多是个人隐逸的主题,结合了自然环境的描写。需要确认是否有其他诗人或作品有类似主题,但用户要求不要解释,所以重点放在背景的构建上。
总结:背景应设定在元代中后期,一个长期居住在江边的文人,享受自然环境,过着隐逸生活,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或个人经历有关,但具体细节需保持模糊,符合用户要求的背景文本。
三十年来,我一直在江边垂钓。这里的水如此清澈,鱼儿都能看见鱼钩,却从不急着上钩。我用尽了所有的钓竿,砍掉了竹子又重新栽种,从不计较时间的长短,只在得闲时便放下钓竿离去。
本文标题:拨棹歌 其二_德诚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8051.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三十年来江上游,水清鱼见不吞钩。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工夫得便休。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