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和太常萧少卿近郊马上偶吟_徐铉

田园经雨绿分畦,飞盖闲行九里堤。拂袖清风尘不起,
满川芳草路如迷。林开始觉晴天迥,潮上初惊浦岸齐。
怪得仙郎诗句好,断霞残照远山西。

AI注解:

###译文

田园经过雨水的滋润,绿色的田地划分成整齐的畦垄,我乘马车悠闲地行驶在九里长堤之上。清风轻轻拂过衣袖,没有扬起一点尘土,满川的芳草使得道路看起来迷离难辨。树林开始展现,才发觉晴朗的天空格外高远,潮水上涨,初次惊讶于江岸与水面齐平。难怪仙郎的诗句如此美妙,远处的西山有断霞残照相伴。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雨后行游图。开篇点明雨后田园景色,“绿分畦”写出田园规整之态。“飞盖闲行”尽显悠然闲适。颔联以清风拂袖、芳草迷径,营造出宁静且略带迷离的氛围。颈联从视觉感受出发,“林开”见天空高远,“潮上”觉江岸齐平,细腻展现自然变化。尾联以对仙郎诗句的称赞收束,借“断霞残照”的远景,增添了画面的诗意与美感,全诗情景交融,语言清新,将田园雨后之景刻画入微,传达出悠然自得的心境。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共有八句,看起来像是七言律诗。第一句“田园经雨绿分畦”描绘了雨后田园的景象,田地被雨水滋润,绿意盎然,分畦整齐。第二句“飞盖闲行九里堤”提到在九里堤上闲庭信步,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地点,比如园林或堤岸。第三句“拂袖清风尘不起”和第四句“满川芳草路如迷”继续描绘自然景色,清风拂袖,尘土不扬,芳草遍野,道路仿佛迷宫。后四句提到“林开始觉晴天迥”和“潮上初惊浦岸齐”,可能是在描述天气变化或自然景观的细节。最后两句“怪得仙郎诗句好,断霞残照远山西”则转向对诗人技艺的赞美,提到断霞和残照,可能是在傍晚时分的景色,远山与夕阳相映。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这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用户提供的原始文章中没有给出作者信息,所以可能需要通过诗句内容来推测。首先,“九里堤”可能指的是成都的九里堤,历史上有相关景点,比如宋代的九里堤公园。另外,诗中提到的“林”和“潮”可能是指自然景观中的林木和潮水,可能与江南水乡有关。但结合“九里堤”和“断霞残照远山西”,可能需要考虑地理位置的多样性。

然后,我需要考虑诗中的意象和季节。雨后、清风、芳草、晴天、潮水,这些元素可能出现在春夏之交,或者某个雨后初晴的时刻。同时,诗中提到的“断霞残照”暗示傍晚的景色,可能是在秋日或傍晚时分。

另外,诗中提到“仙郎”,这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他人,带有赞美之意。可能是在表达对某位诗人的敬佩,或者诗人自谦。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与此相关,或者是否有特定事件。

由于用户要求仅返回背景文本,不需要解释,我需要确保不添加任何分析。但首先必须确定是否有确切的创作背景。如果无法确定,可能需要想象一个合理的背景。例如,假设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览九里堤时所作,正值雨后,景色清新,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远山被染上霞光,作者感受到自然之美,进而赞美诗人的才华。

需要检查是否有历史事件或人物与这些意象相关。比如,九里堤在宋代可能是一个著名的景点,有文人墨客游览。而“断霞残照”可能与黄昏时分的景色有关,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节日或季节活动期间创作的。

最后,确保背景文本简洁,不包含任何解释。可能需要将地点、时间、环境因素整合成一句或几句话,例如:“此诗创作于春末夏初,作者在成都九里堤游览,雨后田园绿意盎然,傍晚时分夕阳映照远山,景色清幽。”但需要确认是否符合用户的要求,是否遗漏了其他可能的背景元素。

此诗创作于春末夏初,作者在成都九里堤游览,后田园绿意盎然,傍晚时分夕阳映照远山,景色清幽。

下一篇:最后一页

《和太常萧少卿近郊马上偶吟_徐铉.doc》

下载
下载:和太常萧少卿近郊马上偶吟_徐铉.doc

田园经雨绿分畦,飞盖闲行九里堤。拂袖清风尘不起,满川芳草路如迷。林开始觉晴天迥,潮上初惊浦岸齐。怪得...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