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凭风鼓帆海上行,黄昏住宿逗云岛。
远寻水滨隐者的乐趣,近爱赤城山无限美好。
手揽长萝足踩着软苔,停船到天台山观赏探讨。
桐柏观中稍休息,采摘灵芝仙人草。
深夜鹤鸣露水垂降,拂晓鸡啼信潮早。
真想抛开官服印信,从此去掉世间烦恼。
迈开大步登上四明高顶,探踪觅迹寻得二老。
我饶有离家远游的意趣,就是要学他们的长生之道。
日日夜夜遥望海上三神山,只看到云水相接一片浩渺。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西南接括苍山、雁荡山,西北接四明山、金华山。桐柏观:即桐柏宫。观:道教之庙宇。
信:任凭。
逗:停留。
缅寻:远处探访。缅,遥远的样子。
扪萝:扪,攀援。萝,女萝,生长在山中的一种地衣类植物,常自树梢悬垂,全体丝状,呈淡黄绿色或灰白色。
辍棹:停船。棹,划船工具。恣探讨:尽情赏玩。
唳:鹤鸣声。
信潮:潮水定时而起,故称。
纷:盛多的样子。
长生:生命永远存在。
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参考资料:
1、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9-32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西南接括苍山、雁荡山,西北接四明山、金华山。桐柏观:即桐柏宫。观:道教之庙宇。信:任凭。逗:停留。
缅寻:远处探访。缅,遥远的样子。
扪萝:扪,攀援。萝,女萝,生长在山中的一种地衣类植物,常自树梢悬垂,全体丝状,呈淡黄绿色或灰白色。辍棹:停船。棹,划船工具。恣探讨:尽情赏玩。
唳:鹤鸣声。信潮:潮水定时而起,故称。
纷:盛多的样子。长生:生命永远存在。
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我现在需要处理用户的请求,首先看用户的要求:根据诗词内容查找或想象创作背景,仅返回背景文本,不要解释。首先读原诗,诗里有海行、云岛、沧洲、赤城、桐柏、芝草、鹤唳、信潮、解缨络、四明、长生道、三山这些元素,都是游仙、隐居、求道的内容。诗人应该是在海上行船,夜宿云岛,寻访沧洲、赤城这样的仙地,攀萝践苔,停船探索,在桐柏山休息,采芝草,听鹤唳鸡鸣,想要解缨络去烦恼,高步四明山找二老,追求长生道,望三山。背景应该是诗人乘船游海上仙山,探访道家圣地,想要隐居求仙的情境。需要把这些整合起来,符合原诗的意象,不要额外信息。比如:诗人乘舟沿海而行,任风帆驱船,夜宿云雾缭绕的海岛。他心中追念沧洲的隐逸之趣,偏爱赤城山的灵秀。于是攀援藤蔓、踏过苔藓,停棹上岸肆意探游。在桐柏山的树荫下休息,采摘仙草灵芝。清晨听鹤鸣于清露坠落时,鸡鸣报知早潮来临。他渴望解下世俗的缨络,从此摆脱烦恼,想要登临四明山,追寻两位仙道的踪迹。他满怀远游之意,沉醉于长生之道,日夜遥望海上三山,只见云涛浩浩荡荡。等等,不过需要更简洁,符合“背景”的要求,比如:诗人乘船沿海航行,夜宿云岛,寻访沧洲、赤城等仙地,攀萝践苔探索,在桐柏山息阴采芝,听鹤唳鸡鸣,心生解缨络去烦恼之愿,欲高步四明山寻二老,求长生道,日夕望三山云涛。这样?或者更连贯:诗人乘舟海行,任风帆指引,夜宿云雾笼罩的海岛。他追慕沧洲的隐逸之趣,喜爱赤城山的灵秀,于是攀援藤蔓、踏过苔藓,停棹上岸尽情探游。在桐柏山的树荫下休息,采摘灵芝仙草。清晨鹤鸣时清露坠落,鸡鸣报知早潮将至。他渴望解下世俗的缨络,从此摆脱烦恼,想要登临四明山,追寻两位仙道的踪迹。他怀着远游的心意,沉醉于长生之道,日夜遥望海上三山,只见云涛浩浩。对,这样符合原诗的内容,没有额外信息,是背景。
诗人乘舟海行,任风帆指引,夜宿云雾笼罩的海岛。他追慕沧洲的隐逸之趣,喜爱赤城山的灵秀,于是攀援藤蔓、踏过苔藓,停棹上岸尽情探游。在桐柏山的树荫下休息,采摘灵芝仙草。清晨鹤鸣时清露坠落,鸡鸣报知早潮将至。他渴望解下世俗的缨络,从此摆脱烦恼,想要登临四明山,追寻两位仙道的踪迹。他怀着远游的心意,沉醉于长生之道,日夜遥望海上三山,只见云涛浩浩。
本文标题:宿天台桐柏观_孟浩然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811/159869.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鹤唳...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