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杂兴_李颀

沈沈牛渚矶,旧说多灵怪。行人夜秉生犀烛,洞照洪深辟滂湃。

乘车驾马往复旋,赤绂朱冠何伟然。波惊海若潜幽石,龙抱胡髯卧黑泉。

水滨丈人曾有语,物或恶之当害汝。武昌妖梦果为灾,百代英威埋鬼府。

青青兰艾本殊香,察见泉鱼固不祥。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

千年魑魅逢华表,九日茱萸作佩囊。善恶死生齐一贯,祗应斗酒任苍苍。

AI注解:

###逐句翻译

-“沈沈牛渚矶,旧说多灵怪。”

-那牛渚矶深沉幽暗,过去就有很多关于它有神灵鬼怪的传说。

-“行人夜秉生犀烛,洞照洪深辟滂湃。”

-有行人在夜里拿着生犀角做的蜡烛,照亮了那深邃的水域,驱散了汹涌的波涛。

-“乘车驾马往复旋,赤绂朱冠何伟然。”

-(水中的神灵鬼怪)乘车驾马来回旋转,红色的丝带、红色的帽子多么威风。

-“波惊海若潜幽石,龙抱胡髯卧黑泉。”

-波涛惊动了海若(海神),它潜入幽深的石头下,龙抱着胡须卧在黑色的泉水中。

-“水滨丈人曾有语,物或恶之当害汝。”

-水滨的老人曾经说过,要是事物厌恶你就会害你。

-“武昌妖梦果为灾,百代英威埋鬼府。”

-武昌的妖梦果然成了灾祸,那(曾经的)百代英威被埋在了鬼府。

-“青青兰艾本殊香,察见泉鱼固不祥。”

-青青的兰草和艾草本来香味不同,能看清泉里的鱼本来就不吉祥。

-“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

-济水自然清澈,河水自然浑浊,周公是大圣人,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却很狂放。

-“千年魑魅逢华表,九日茱萸作佩囊。”

-千年的魑魅(鬼怪)遇到华表(一种建筑),九月九日把茱萸做成佩囊。

-“善恶死生齐一贯,祗应斗酒任苍苍。”

-善恶、死生都是一样的道理,只应该喝着酒听任上天(安排)。

###词句鉴赏

-**“沈沈”**:这个词生动地描绘出牛渚矶那种深沉、幽暗且神秘的氛围,让读者一下子就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独特和不寻常,仿佛能看到那一片幽深的景象,很有画面感。

-**“乘车驾马往复旋,赤绂朱冠何伟然”**:这里通过想象水中神灵鬼怪的出行场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乘车驾马”“赤绂朱冠”把它们的形象塑造得很威风,让读者对那神秘的水下世界充满遐想,传达出一种奇幻的感觉。

-**“青青兰艾本殊香”**:“兰”和“艾”本是不同的植物,香味也不一样,这里用它们来比喻不同的事物,很形象。就像生活中不同的人或事都有各自的特点,简单的一个比喻,就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明白。

-**“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济水和河水一清一浊,周公是大圣,接舆却很狂放,通过这种对比,说明世间万物都有差异,很自然地传达出一种对世间多样性的感慨。

-**“祗应斗酒任苍苍”**:“任苍苍”表达出一种豁达、听天由命的情感。不管善恶死生,都用喝酒来面对,有一种超脱的感觉,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很能引起共鸣。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我需要分析这些元素可能暗示的背景。牛渚矶是南京附近的一个著名地点,历史上常与传说和文学作品相关联,比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灵怪和洪深可能指向自然景观的神秘或壮观,而生犀烛和洞照可能涉及照明或探索的意象。海若和龙是神话中的生物,可能象征自然力量或某种隐喻。

第三句提到“武昌妖梦果为灾”,武昌在历史上与三国时期有关,可能涉及战争或灾难的背景。济水和周公的典故可能暗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或对现实的反思。茱萸和华表常与节日或纪念有关,可能指向特定的时间或事件。

然后,我需要考虑诗的结构和押韵。四句一节,每节押韵,整体风格可能偏向古风或唐诗,带有对仗和用典的特点。这可能表明作者受传统诗歌形式的影响,或者在模仿古人的风格。

接下来,思考可能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在游览牛渚矶时,受到当地传说的启发,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表达对善恶、生死等哲学问题的思考。或者,作者可能在某个历史动荡时期,通过自然景观和神话典故来寄托情感或评论时事。

还要注意诗中的对比和矛盾,如“青青兰艾本殊香”与“察见泉鱼固不祥”,可能反映作者对事物表面与内在的矛盾看法,或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最后两句提到“善恶死生齐一贯”,这可能强调作者对生命和道德的深刻理解,认为善恶和生死是统一的,可能与佛教或道家思想有关。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事件或人物与这些意象相关。例如,武昌妖梦可能指某个历史事件,而周公和接舆则是古代贤人和隐士,可能作者在借古讽今。同时,茱萸和华表可能与重阳节有关,但诗中提到“九日茱萸作佩囊”,可能指代某种纪念或仪式。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推测作者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表达对现实的思考或对历史的反思。可能作者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善于运用典故和隐喻,创作出具有哲学深度的诗作。

这首诗以牛渚矶为背景,融合了神话传说与历史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奇观、历史兴衰及人生哲理的思考。以下为创作背景的合理想象:

1.**地理与传说的启发**

牛渚矶位于南京城西,自古便是长江边的险峻之地。此处流传着"牛渚燃犀"的典故(晋代郭璞《江赋》记载燃犀烛可照见水下灵怪),可能激发了作者对神秘自然力量的联想。诗中"洪深辟滂湃"的描写,暗示作者曾实地观察江水奔涌的壮景,或通过文献了解其险峻特性。

2.**历史事件的隐喻**

"武昌妖梦果为灾"可能暗指三国时期孙权在武昌(今鄂城)称帝的典故。作者借"妖梦"这一意象,将历史转折点与神秘预兆结合,暗示政权更迭常伴随未知的危机。同时"百代英威埋鬼府"或暗讽英雄人物的功业终将被历史掩埋,带有对功名的虚无感。

3.**哲学思考的表达**

"善恶死生齐一贯"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可能受到佛教"因果轮回"或道家"生死自然"思想的影响。诗中通过"兰艾殊香"与"泉鱼不祥"的对比,展现对事物表里矛盾的认知,暗含"物或恶之当害汝"的警示,反映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4.**文人情怀的投射**

"乘车驾马往复旋"描写文人游历山水的情景,"赤绂朱冠"则暗指官场身份。作者可能在仕途起伏中,借自然景观抒发对现实的疏离感。末句"祗应斗酒任苍苍"展现洒脱态度,暗示作者经历人生沉浮后,选择以超然心态面对命运。

5.**时空交织的意境**

诗中"千年魑魅逢华表"与"九日茱萸作佩囊"形成时空张力,既写当下游览,又追溯历史传说,体现文人特有的时空感知能力。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可能源于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综上,这首诗应创作于文人游览长江沿岸古迹时,作者可能身处动荡年代,借牛渚矶的传说与历史典故,表达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同时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诗中既有对自然奇观的赞叹,又暗含对历史规律的洞察,展现出典型的文人情怀与文化思考。

《杂兴_李颀.doc》

下载
下载:杂兴_李颀.doc

沈沈牛渚矶,旧说多灵怪。行人夜秉生犀烛,洞照洪深辟滂湃。乘车驾马往复旋,赤绂朱冠何伟然。波惊海若潜幽...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