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和崔司空伤姬人_杨炯

昔时南浦别,鹤怨宝琴弦。今日东方至,鸾销珠镜前。
水流衔砌咽,月影向窗悬。妆匣凄馀粉,熏炉灭旧烟。
晚庭摧玉树,寒帐委金莲。佳人不再得,云日几千年。

AI注解:

###逐句翻译

-“昔时南浦别,鹤怨宝琴弦。”:以前在南浦分别的时候,仙鹤仿佛都在为那精美的琴弦(所代表的美好事物不再)而哀怨。

-“今日东方至,鸾销珠镜前。”:如今东方(可能指太阳升起,新的一天到来)到了,鸾鸟(在传说中常象征美好)在珠镜前消失(可能暗示美好的消逝)。

-“水流衔砌咽,月影向窗悬。”:水流在台阶边(好像)含着(什么)呜咽,月亮的影子朝着窗户悬挂着。

-“妆匣凄馀粉,熏炉灭旧烟。”:妆匣里残留的粉让人感到凄凉,熏炉里以前的烟也熄灭了。

-“晚庭摧玉树,寒帐委金莲。”:晚上庭院里(仿佛)玉树被摧折,寒冷的帐子里金莲(可能是一种美好的装饰)被丢弃。

-“佳人不再得,云日几千年。”:美丽的人再也得不到了,(时光就像)云和日一样过了几千年。

###词句鉴赏

-**“鹤怨”**: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鹤当作人来写,它会“怨”。本来分别是人的情感,通过鹤的“怨”,更加强化了离别的哀伤氛围,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失落和痛苦。就好像我们说“花儿对我笑”,是把花儿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这里“鹤怨”也是如此,让诗句更生动,情感更浓郁。

-**“水流衔砌咽”**:“咽”字用得好,水流本来是自然的流淌,说它“咽”,也是拟人,好像水流在哭泣、哽咽,进一步烘托出凄凉的氛围。就像人伤心时会哽咽,这里的水流仿佛也有了人的情感,让整个场景充满了悲伤的情绪。

-**“佳人不再得”**:直接点明了核心情感,对佳人(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人或事物)的失去的感慨。简单直白却很有力量,前面那么多的描写(鹤怨、水流咽等)都是在为这句铺垫,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种失去的痛苦和对往昔的怀念。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我需要分析每一句的可能含义。第一句“昔时南浦别,鹤怨宝琴弦”中的“南浦”常指分别之地,可能暗示作者曾在某个地方与亲人或爱人离别。而“鹤怨宝琴弦”可能用鹤的哀鸣来比喻离别时的悲伤,或者与宝琴相关的故事,比如宝琴作为乐器,可能象征着情感的表达或中断。

第二句“今日东方至,鸾销珠镜前”中的“东方至”可能指时间的流逝,或者某个特定的时刻,比如清晨。而“鸾销珠镜前”中的“鸾”可能指鸾鸟,象征美好或爱情,但这里可能暗示鸾鸟的消逝,或者镜子前的景象,可能与回忆或失落有关。

第三句“水流衔砌咽,月影向窗悬”描绘了水流和月影的意象,可能表达时间的流逝和孤独感。水流“衔砌咽”可能形容水沿着台阶流下,发出呜咽声,营造出悲伤的氛围。月影“向窗悬”则可能表现夜晚的静谧,以及作者独自面对月影的情景。

第四句“妆匣凄馀粉,熏炉灭旧烟”中的“妆匣”和“熏炉”都是与女性相关的物品,可能暗示作者在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或者表达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剩下的粉和旧烟可能象征着过去的痕迹,现在已不再存在。

第五句“晚庭摧玉树,寒帐委金莲”中的“晚庭”和“寒帐”可能描绘了夜晚的庭院和寒冷的帷帐,而“玉树”和“金莲”可能指代美好的事物或人,现在却被摧毁或废弃,表现出一种衰败和失落的感觉。

最后一句“佳人不再得,云日几千年”直接点明了主题,佳人无法再得到,时间似乎停滞,表达了深深的哀伤和无奈,可能暗示作者经历了失去爱人或朋友的痛苦,或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法挽回的感慨。

结合这些意象和主题,我需要思考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生活在古代,经历过离别或失去,情感深沉,善于用自然景象和物品来寄托情感。诗中的“鹤怨”、“鸾销”等词可能暗示作者有文学修养,善于使用典故或比喻,表达复杂的情感。同时,诗中提到的“南浦”、“东方”等地点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比如在某个地方有过离别的情景,或者对东方文化有深厚的兴趣。

此外,诗中的时间元素如“昔时”、“今日”、“云日几千年”可能表明作者在对比过去和现在,感叹时光飞逝,或者对永恒的追求。而“妆匣”、“熏炉”等物品可能暗示作者有女性角色的背景,或者在创作时有特定的情境,比如在整理旧物时引发回忆。

需要确认是否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或事件,但根据现有信息,可能无法确定,只能基于常见意象进行推测。因此,作者可能是一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人,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内心情感,尤其在离别和思念的主题上。同时,作者可能经历过个人的失去,或者对人生无常有深刻体会,从而创作出这样充满哀愁和哲理的诗篇。

这首诗以细腻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时光流转中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叹。从内容推测,作者可能生活在唐代或更早的文人阶层,擅长用自然景物与生活细节寄托情感。诗中“南浦”“宝琴”“珠镜”等意象暗示作者可能有过与亲友离别、珍藏旧物的亲身经历,或受当时文人墨客对离别诗境的创作传统影响。而“鹤怨”“鸾销”等词则体现作者对神话典故的运用,可能暗含对爱情、友情或理想破灭的隐喻。末句“云日几千年”更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哲思,或许作者在经历人生变故后,开始思考永恒与刹那的辩证关系,将个人情感升华至对生命本质的感悟。整体风格婉约哀婉,与唐宋时期文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普遍关注相契合。

《和崔司空伤姬人_杨炯.doc》

下载
下载:和崔司空伤姬人_杨炯.doc

昔时南浦别,鹤怨宝琴弦。今日东方至,鸾销珠镜前。水流衔砌咽,月影向窗悬。妆匣凄馀粉,熏炉灭旧烟。晚庭...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