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栖禅者,尝谈灞浐游。能令过江客,偏起失乡愁。
室倚桃花崦,门临杜若洲。城中无此景,将子剩淹留。
###逐句翻译
-头发都白了还在参禅修行的人,曾经谈起在灞水和浐水游玩的事儿。
-(这事儿)能让那些渡过长江来到这里的人,偏偏勾起了对故乡失落的愁绪。
-(他的)屋子靠着开满桃花的山,门正对着生长着杜若草的小洲。
-城里没有这样的景色,(我)想要让你多多停留啊。
###词句鉴赏
-**“室倚桃花崦,门临杜若洲”**:这两句对仗工整,“倚”和“临”用得很妙。“倚”就好像屋子是依靠着桃花山,有一种亲昵、安稳的感觉;“临”让门和杜若洲的关系很清晰,好像门一打开就能看到那片小洲。通过对居住环境的描写,描绘出一种优美、宁静且充满自然气息的画面,传达出对这种美好居所的喜爱之情,也暗示了这里是个能让人忘却烦恼、心灵得到慰藉的地方,很是动人。
-**“能令过江客,偏起失乡愁”**:“偏起”这个词有强调的意味,本来过江客可能有各种情绪,却偏偏被勾起了失乡愁,说明灞浐之游的事儿对他们的触动很特别,有一种不经意间就触动人心弦的感觉,让读者能感受到那种乡愁被引发的微妙和强烈,很有感染力。
接下来第二句“能令过江客,偏起失乡愁。”这里“过江客”可能指离开家乡、漂泊在外的人,而“失乡愁”则是指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作者可能通过描述过江客的感受,来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思乡之情,或者是在描绘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
第三句“室倚桃花崦,门临杜若洲。”桃花崦和杜若洲都是自然景观,可能描绘的是一个宁静、美丽的隐居环境。这里可能暗示作者或某位友人居住在这样的地方,或者是在描绘理想中的居所。
最后一句“城中无此景,将子剩淹留。”“城中无此景”可能指城市中的景象不如自然中的美丽,或者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向往自然。而“将子剩淹留”中的“将子”可能指将要离开的人,或者是一个名字,如“将子”可能指某位友人,而“淹留”则有停留、滞留的意思。这句可能表达作者希望友人能多停留,或者自己因某种原因无法离开。
接下来,我需要将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思考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是一位隐士,或者有与老友一同游览的经历,后来因某种原因不得不离开,而留下这首诗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友人的不舍。另外,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观如桃花崦、杜若洲,可能暗示作者的生活环境或理想中的归宿,而“城中无此景”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不满,或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可能有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同时,可能涉及到佛教元素,因为“栖禅者”与佛教有关,所以作者可能有佛教信仰,或者在修行过程中有所感悟。
另外,诗句中的“尝谈灞浐游”可能暗示作者与友人曾经在灞水和浐水边游览,这些地方在古代常作为送别之地,所以可能这首诗与离别有关。而“偏起失乡愁”则进一步强调了离别带来的思乡之情,可能作者在离别后感到孤独,或者在旅途中思念家乡。
最后,结合这些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一次与老友的游历之后,因故离开,内心充满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友人的不舍,同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城市生活的不满。需要确保用词简单易懂,避免复杂术语,让用户容易理解。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的隐士与自然美景的交融,以及漂泊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从内容推测,作者可能曾与友人一同游览长安附近的灞水、浐水,这些地方在古代常作为文人墨客的游赏之地,也暗含离别之意。诗中"室倚桃花崦,门临杜若洲"的意象,展现出一种远离尘嚣、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而"城中无此景"则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喧嚣的厌倦,或对理想生活境遇的向往。最后一句"将子剩淹留"中的"将子"可能是友人名字,也可能是"将子"指代某种情感寄托,表达作者希望友人能在此停留,或自己因某种原因无法离开,流露出对过往时光的留恋。整体来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作者与友人分别之际,借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孤寂与乡愁,同时也流露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本文标题:爱敬寺有老僧尝游长安言秦雍间事历历可听…示同行客_徐铉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0974.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白首栖禅者,尝谈灞浐游。能令过江客,偏起失乡愁。室倚桃花崦,门临杜若洲。城中无此景,将子剩淹留。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