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殿秋云里,香烟出翠微。客寻朝磬至,僧背夕阳归。
下界千门在,前朝万事非。看心兼送目,葭菼自依依。
###逐句翻译
-“山殿秋云里,香烟出翠微”:秋天的云朵环绕着山间的寺庙,从那青翠的山峦间飘出袅袅香烟。
-“客寻朝磬至,僧背夕阳归”:有客人循着早晨的磬声来到这里,僧人则背着夕阳的余晖归来。
-“下界千门在,前朝万事非”:山下尘世中那众多的门户还在,可前朝的一切事物都已改变。
-“看心兼送目,葭菼自依依”:看看自己的内心,再放眼望去,那芦苇依旧轻柔地随风摇曳。
###词句鉴赏
-**“香烟出翠微”**:“出”字用得精妙,它将香烟从翠微山峦中缓缓飘出的动态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仿佛香烟是有生命般从山中“钻”出来,给人一种灵动的画面感。
-**“客寻朝磬至,僧背夕阳归”**:这两句对仗工整。“客寻”对“僧背”,“朝磬”对“夕阳”,“至”对“归”。通过这样的对仗,描绘出了一幅清晨客人来、傍晚僧人归的宁静寺庙生活场景,传达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氛围。
-**“葭菼自依依”**:“依依”这个叠词用得好,它形象地描绘出芦苇轻柔摇曳的姿态,同时也有一种淡淡的、绵长的情感蕴含其中,仿佛在诉说着一种自然的、不受尘世干扰的宁静之美,让人感受到一种平和与自在。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可能的创作背景。首先,从诗的意境来看,可能涉及隐逸生活或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提到的山寺、香烟、夕阳等意象,常与佛教或道教相关,可能作者有宗教信仰,或者隐居山林。同时,"下界千门在,前朝万事非"暗示了对现实的不满或对过往的怀念,可能作者经历了社会动荡或个人失意。
然后,分析诗的结构和用词。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再两句写历史,最后两句抒情。这种结构可能表明作者在通过自然景物引出对人生的思考,再转向历史的感慨,最后回归内心。用词方面,"香烟"、"朝磬"、"夕阳"等词汇具有古典美感,可能作者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擅长使用典故和意象。
还要考虑诗的历史背景。唐代和宋代的山水田园诗较多,而"前朝"可能指代某个特定朝代,比如唐代或更早。如果作者是唐代人,可能与安史之乱或藩镇割据有关;如果是宋代,可能涉及靖康之耻或社会变革。不过,诗中没有明确的时间线索,可能需要更多资料。
另外,作者可能有个人经历,比如仕途不顺,选择隐居,或者经历过战争,对国家命运感到忧虑。诗中的"万事非"可能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或者对过去的追忆。
最后,需要综合这些信息,给出一个合理的创作背景,同时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词汇,确保用户容易理解。可能还要提到诗的风格,比如属于山水诗或哲理诗,以及可能的作者身份,如文人、僧人或隐士。
这首诗描绘了山寺中的宁静景象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从诗中"山殿""香烟""朝磬""夕阳"等意象来看,作者可能是一位隐居山林或游历名山的文人,创作时正值秋日傍晚,夕阳余晖洒在山间寺庙的青瓦上。诗中"下界千门在,前朝万事非"的对比,暗示作者可能经历过战乱或政治动荡,目睹了繁华世界的消逝。他或许在山寺中独坐冥想,看着香烟缭绕的佛殿和归去的僧人,触景生情,联想到人间沧桑,最终通过"葭菼自依依"这样的自然景物寄托对永恒的感悟。整体风格清幽淡远,既有山水诗的意境,又蕴含哲理思考,展现出作者超然物外又忧思满怀的复杂心境。
本文标题:蒋山开善寺(一作崔峒诗)_李嘉祐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0980.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山殿秋云里,香烟出翠微。客寻朝磬至,僧背夕阳归。下界千门在,前朝万事非。看心兼送目,葭菼自依依。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