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读汉史_李山甫

四百年间反覆寻,汉家兴替好沾襟。每逢奸诈须挼手,
真遇英雄始醒心。王莽弄来曾半破,曹公将去便平沈。
当时虚受君恩者,谩向青编作鬼林。

AI注解:

###逐句翻译

-“四百年间反覆寻,汉家兴替好沾襟。”:这四百年里反复探寻,汉朝的兴衰更替真让人忍不住落泪。

-“每逢奸诈须挼手,真遇英雄始醒心。”:每次碰到奸诈之人就忍不住搓手(表示无奈、痛恨),真正遇到英雄才让人心里清醒明白。

-“王莽弄来曾半破,曹公将去便平沈。”:王莽折腾(篡汉)的时候汉朝曾经差点就完了,曹操快要离去(去世)时汉朝就彻底没了。

-“当时虚受君恩者,谩向青编作鬼林。”:当时白白接受君主恩宠的人,空自在史书里(留下名字却没起到作用,像在鬼林里一样,没啥意义)。

###词句鉴赏

-**“挼手”**:这个词很生动形象。“挼”有揉搓的意思,“挼手”就好像我们现在看到特别讨厌、奸诈的人,会不自觉地搓手、挠头那种无奈又痛恨的样子,把对奸诈之人的情感通过这个动作词表现出来,很有画面感。

-**“醒心”**:和“挼手”相对。“醒心”表示心里一下子明白、清醒了。遇到英雄才会有这种感觉,和前面碰到奸诈之人的反应形成对比,突出了对英雄的赞赏,也体现出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态度。

-**“王莽弄来曾半破,曹公将去便平沈。”**:这两句用了典型的事例(王莽篡汉、曹操去世后汉朝终结)来体现汉朝的兴衰。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汉朝从“半破”到“平沈”(彻底灭亡)的过程,简洁又有力地传达出朝代兴替的那种沧桑感。

AI诗词背景分析:

然后,“每逢奸诈须挼手”和“真遇英雄始醒心”这两句似乎在讨论奸臣和英雄的对比,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忠奸辨别或英雄人物的重视。接下来的“王莽弄来曾半破”和“曹公将去便平沈”提到了王莽和曹操,这两位历史人物都是篡位者,王莽建立了新朝,曹操则是东汉末年的权臣。这里可能有对篡权者的批判,或者对历史变迁的无奈。

最后两句“当时虚受君恩者,谩向青编作鬼林”可能在批评那些虚伪地接受君主恩惠的人,暗示他们最终会成为历史的牺牲品。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对历史兴衰的沉思和对人物的评价,可能出自一位关心国家命运、有深厚历史知识的文人之手。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的可能身份。诗中提到的王莽和曹操都是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人物,所以作者可能生活在相近的年代,或者对这些历史事件有深入了解。同时,诗中使用了较为典雅的词汇,如“挼手”、“青编”等,这可能表明作者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属于士大夫阶层。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和押韵,可能属于七言律诗,这种形式在唐代较为流行,但诗中提到的王莽和曹操属于更早的时期,所以作者可能在模仿古体诗。另外,诗中表达的情感较为深沉,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担忧,或者对历史教训的总结。

综合这些信息,作者可能是唐代或更晚的文人,对历史有深刻研究,通过诗文表达对忠奸之辨和英雄人物的思考。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有其他线索,比如诗中是否有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但目前看来,主要集中在王莽和曹操身上。因此,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比如朝代更替频繁,或者对当前政治局势的隐喻。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兴衰,表达了对忠奸之辨和英雄人物的深刻思考。从内容来看,作者可能生活在唐代或更晚的时期,对汉末至三国的历史有深入研究。诗中提到的王莽和曹操都是篡权者,作者借此反思乱世中权力更替的必然性,暗含对虚伪权臣的批判和对真正英雄的敬仰。同时,"四百年间反覆寻"暗示作者可能长期关注历史变迁,诗中"青编"指史书,反映出其重视历史记载的立场。这种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批判,可能源于作者所处时代对现实政治的担忧,或是个人经历中对忠奸问题的感悟

下一篇:最后一页

《读汉史_李山甫.doc》

下载
下载:读汉史_李山甫.doc

四百年间反覆寻,汉家兴替好沾襟。每逢奸诈须挼手,真遇英雄始醒心。王莽弄来曾半破,曹公将去便平沈。当时...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