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贻宋评事_黄滔

河阳城里谢城中,入曳长裾出佩铜。燕国金台无别客,
陶家柳下有清风。数踪篆隶书新得,一灶屯蒙火细红。
时说三吴欲归处,绿波洲渚紫蒲丛。

AI注解:

###诗句翻译

在河阳城和谢城之中,进去的时候拖着长长的衣襟,出来的时候佩戴着铜印。燕国的黄金台没有其他客人,陶家柳树下有清爽的风。新得到几种篆隶字体的踪迹,炉灶里屯蒙卦的火细细地红着。时常说起想要回到三吴的地方,那里有绿波荡漾的洲渚和紫色的蒲草一丛丛。

###词句鉴赏

-“入曳长裾出佩铜”:“曳”和“佩”这两个动作描写很精妙。“曳”是拖、拉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进入时衣襟的状态;“佩”是佩戴,描绘出出来时的装扮。通过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一种生活场景和人物状态。

-“燕国金台无别客,陶家柳下有清风”:这里用了典故(简单说就是借用以前的故事)。“燕国金台”是求贤的地方,说这里没有别的客人,有一种孤独感;“陶家柳下”让人想到陶渊明,那里有清风,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两句形成对比,情感也在对比中体现,一边是有点冷清,一边是惬意。

-“绿波洲渚紫蒲丛”:“绿波”“紫蒲”色彩描写很美,绿色的水波,紫色的蒲草,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对“欲归处”充满向往,情感上传达出对那种美好归处的期待。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分为四句,每句都描绘了不同的场景和意象。第一句“河阳城里谢城中”可能涉及地名,河阳和谢城,可能与谢姓有关,或者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第二句“入曳长裾出佩铜”中的“长裾”指的是长袍的下摆,可能暗示人物的身份或动作,而“佩铜”可能指佩戴铜饰,可能与某种仪式或身份有关。第三句“燕国金台无别客”中的“燕国”可能指古代燕国,而“金台”可能指燕昭王的黄金台,常用来象征招揽人才的地方,所以这里可能是在说没有其他客人,只有他。第四句“陶家柳下有清风”中的“陶家”可能指陶渊明或陶姓人家,柳下常与隐士相关,清风可能象征高洁或自然环境。接下来的两句“数踪篆隶书新得,一灶屯蒙火细红”涉及书法和火,可能与作者的创作过程有关,比如练习书法或使用火炉。最后两句“时说三吴欲归处,绿波洲渚紫蒲丛”提到三吴地区,绿波和紫蒲丛,可能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色,暗示作者可能有归隐或游历的意图。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作者的创作背景。首先,考虑诗中的意象和典故。燕国金台可能与招贤纳士有关,陶家柳下可能与隐士生活相关,三吴地区可能涉及江南的地理,绿波洲渚可能指水边的景色。这些元素可能暗示作者在某个历史时期,可能是在表达对人才的重视,或者有归隐的愿望,或者在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状态。

然后,考虑诗的结构和用词。四句诗可能属于绝句,每句七个字。押韵方面,需要检查是否符合绝句的格式。第一句的“中”和第二句的“铜”是否押韵?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但根据常见的绝句格式,可能押的是平声韵,如“中”和“铜”在古韵中是否同韵。不过,可能作者在创作时更注重意境而非严格的押韵。

再考虑诗的主题。可能涉及对人才的招揽、隐士生活、书法艺术、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归隐或游历的愿望。结合这些主题,作者可能是一位文人,可能在某个时期对政治失望,转向隐居或追求艺术,或者在某个地方有特定的经历,如游历江南、学习书法等。

可能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可能生活在战国时期,与燕国有关,或者在汉代,因为燕昭王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但“三吴”指的是江南地区,可能作者在汉代或唐代有江南的游历经历。同时,“陶家柳下”可能指陶渊明,所以作者可能与东晋时期有关,或者是在模仿陶渊明的风格。

另外,诗中提到的“篆隶书新得”可能显示作者对书法的热爱和练习,可能是一位文人墨客,或者有艺术追求的士人。而“火细红”可能指火炉的火光,可能与创作环境有关,比如在温暖的环境中创作,或者有某种象征意义。

综合这些信息,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某个历史时期,作者可能因政治原因或个人志向,选择隐居或游历,同时热爱书法艺术。可能是在江南地区,有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或者,作者可能在某个地方,如燕国,有招揽人才的意图,但后来转向归隐。

需要进一步确认诗中的具体典故和地名,以更准确地定位时代和背景。例如,燕昭王的黄金台是战国时期的故事,而三吴地区在唐代较为著名,可能作者是唐代人,或者有其他时期的背景。同时,陶渊明是东晋的,所以可能作者在模仿他的风格,或者有同时代的联系。

可能作者是唐代文人,因为三吴在唐代是重要的地区,而陶渊明的隐士形象在后世被广泛引用。因此,创作背景可能是在唐代,作者可能因对官场的不满,选择归隐江南,同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书法和自然景物的描写。

最后,要确保回答简洁明了,不使用复杂词汇,符合用户的要求。需要将这些分析整合成一个连贯的背景描述,指出可能的时代、地点、作者身份以及创作动机。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生活场景和精神追求。从诗中"燕国金台"的典故可推测,作者可能生活在战国至汉初时期,燕昭王筑金台招揽贤才的传说广为流传,暗示他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望。而"陶家柳下"的意象则指向东晋诗人陶渊明,说明作者可能向往隐逸生活,或在江南水乡(三吴地区)有长期居住经历。

诗中"数踪篆隶书新得"表明作者精通书法艺术,"一灶屯蒙火细红"则描绘了他在简陋环境中专注创作的画面。末句"绿波洲渚紫蒲丛"以江南特有的水乡景致收束,透露出作者可能在仕途受挫后选择归隐,通过书法和自然景观寄托情怀。这种将历史典故、艺术追求与自然意象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与精神自由的执着。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贻宋评事_黄滔.doc》

下载
下载:贻宋评事_黄滔.doc

河阳城里谢城中,入曳长裾出佩铜。燕国金台无别客,陶家柳下有清风。数踪篆隶书新得,一灶屯蒙火细红。时说...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