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相和歌辞。苦哉远征人_鲍溶

征人歌古曲,携手上河梁。李陵死别处,杳杳玄冥乡。
忆昔从此路,连年征鬼方。久行迷汉历,三洗毡衣裳。
百战身且在,微功信难忘。远承云台议,非势孰敢当。
落日吊李广,白身过河阳。闲弓失月影,劳剑无龙光。
去日始束发,今来发成霜。虚名乃闲事,生见父母乡。
掩抑大风歌,裴回少年场。诚哉古人言,鸟尽良弓藏。

AI注解:

###逐句翻译

征人唱起古老的曲子,携手走上河梁。那是李陵死去的地方,遥远幽暗如玄冥之乡。回忆往昔从这条路,连年征战鬼方。长久行军迷失汉历,多次洗那毡衣裳。身经百战人还在,微小功劳确实难忘。远远承接云台商议,若非形势谁敢担当。落日凭吊李广,平民之身过到河阳。闲置的弓失去月影,劳苦的剑没有龙光。离去时才束发(指少年),如今来头发成霜。虚名是小事,活着见到父母乡。压抑地唱着大风歌,在少年场徘徊。古人的话确实对啊,鸟打完了良弓就被藏起来。

###词句鉴赏

-**“去日始束发,今来发成霜”**:“束发”代表少年,“发成霜”形象地写出头发变白,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征人从少年到衰老的漫长历程,传达出岁月沧桑之感,很是动人。

-**“鸟尽良弓藏”**:用比喻的手法,把人比作良弓,把所为之事比作鸟,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一种现实中的无奈和悲哀,当事情完成(鸟尽),人就被抛弃(良弓藏),这种对命运的感慨很能引起共鸣。

-**“百战身且在,微功信难忘”**:“百战”体现战斗之多之惨烈,“身且在”强调能活下来的幸运,“微功”和“难忘”形成反差,突出征人对自己功劳的珍视,情感真挚。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我要确定诗的结构。这首诗分成了几个部分,每部分四句,可能是在分述不同的主题或人物。比如前两段提到李陵和李广,中间有提到征鬼方、迷汉历,后面还有大风歌和少年场。这些元素可能暗示作者在反思战争、功名、个人命运等主题。

然后,我需要分析诗中的意象和用典。李陵是汉代著名的将领,曾因战败投降匈奴,可能作者借李陵的故事表达对忠义与命运的思考。李广则是汉代名将,有“飞将军”之称,但晚年遭遇不幸,这里可能用他的事迹来反映功名与悲剧的关系。大风歌是刘邦的诗,表达对功业的感慨,可能作者借此表达对功名的反思。

接下来,考虑诗的情感基调。诗中有一些哀叹和反思,比如“虚名乃闲事,生见父母乡”表现出对功名的淡泊和对家乡的思念。还有“去日始束发,今来发成霜”暗示时间流逝,人生易老,可能作者经历了长期的征战或仕途坎坷。

然后,思考作者可能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是经历过边疆征战的士人,或者对历史有深刻思考的文人。诗中提到的多个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作者在回顾历史,表达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或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是否有特定的格式,比如是否是七言律诗,或者是否有押韵。看起来每句都是七言,且押韵可能比较明显,这有助于判断作者的风格和时代。汉代的诗歌多为四言或五言,但这里七言较多,可能更接近唐代的风格,不过也有可能是后人仿古而作。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构建一个合理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是汉代或后世的文人,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对忠义、功名、人生无常的思考。或者,作者可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如边疆战争频繁,或者政治动荡,借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情感。

需要确保回答符合用户的要求:只思考背景,不涉及其他问题,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避免使用生僻字,所以解释时要简洁明了,重点放在作者可能的经历、时代背景以及诗中的情感表达上。

这首诗以历史典故为线索,描绘了征人征战沙场、功名与乡愁交织的复杂情感。从内容来看,作者可能经历过边关征战,或是对汉代军事历史有深刻研究。诗中多次提及李陵、李广等汉代名将,暗示作者在思考忠义与命运的关系。李陵的"死别"与"杳杳玄冥乡",李广的"白身过河阳"与"闲弓失月影",都指向对战事残酷的感怀。而"去日始束发,今来发成霜"则透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可能是在晚年回顾征战岁月时所作。诗中"虚名乃闲事,生见父母乡"的表达,显示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更看重归乡团聚的真挚情感。整体来看,这首诗应创作于汉代或后世,作者可能是一位经历过边疆战事的文人,通过历史人物的遭遇寄托自身情怀

上一篇:塞上行_鲍溶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和歌辞。苦哉远征人_鲍溶.doc》

下载
下载:相和歌辞。苦哉远征人_鲍溶.doc

征人歌古曲,携手上河梁。李陵死别处,杳杳玄冥乡。忆昔从此路,连年征鬼方。久行迷汉历,三洗毡衣裳。百战...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