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庭竹_李咸用

嫩绿与老碧,森然庭砌中。坐销三伏景,吟起数竿风。
叶影重还密,梢声远或通。更期春共看,桃映小花红。

AI注解:

###逐句翻译

-嫩绿的新竹和老竹的碧色,在庭院的台阶间显得很茂密。

-坐在那里度过三伏天的时光,吟诗的时候仿佛能唤起竹子的风声。

-竹叶的影子重重叠叠又很茂密,竹梢的声音有时远有时近好像相通。

-更期待春天一起看,桃花映衬着小竹花的红色。

###词句鉴赏

-“坐销三伏景”:“销”字用得妙。它把人在庭院中度过三伏天的那种悠然、消磨时光的状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就好像三伏天的炎热时光,在这庭院与竹子相伴中,慢慢被“销”蚀掉了,有一种闲适的情感。

-“吟起数竿风”:这句很有画面感和想象力。吟诗的时候,仿佛能“起”风,而且是“数竿风”,给人一种吟诗与竹子互动的感觉,把吟诗的情境和竹子联系得很巧妙,传达出一种惬意、富有诗意的情感。

-“叶影重还密,梢声远或通”:对仗工整。“叶影”对“梢声”,“重还密”对“远或通”。通过对竹叶影子和竹梢声音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竹子的状态,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庭院中竹子的生机与韵味,有一种宁静又生动的美感。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有四句,每句都是五言结构。第一句“嫩绿与老碧,森然庭砌中”描绘了庭院中的植物,嫩绿和老碧可能指新绿和深绿的叶子,营造出一种浓密的绿色氛围。第二句“坐销三伏景,吟起数竿风”提到在三伏天里坐着消磨时光,吟诗时仿佛有风声响起,可能暗示作者在炎热的夏天寻找清凉,通过诗歌来抒发情感。第三句“叶影重还密,梢声远或通”继续描绘树叶的密集和枝条的声音,可能表现自然的静谧或动态。第四句“更期春共看,桃映小花红”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桃花和小花的红色景象,可能与季节变换有关,或者作者有某种情感寄托在春天。

接下来,我需要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考虑到诗中提到的季节元素,如三伏天和春天,可能作者生活在古代,有四季分明的环境。同时,诗中描绘的庭院景象,可能作者有居住在园林或有庭院的环境,喜欢自然景色,可能是一位文人或士大夫。另外,诗中提到“吟起数竿风”,可能作者在创作时处于一种闲适的状态,可能是在退隐或闲居期间,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和用词,比如“嫩绿”与“老碧”对比,显示作者对自然变化的细致观察。“叶影重还密”可能表现作者对细节的描写能力,以及对环境的沉浸。而“更期春共看”则可能暗示作者有期待或希望,可能与个人经历中的某种失落或等待有关,比如等待朋友、亲人,或者期待某种变化。

此外,诗中提到的“桃映小花红”可能带有象征意义,桃花常象征春天或爱情,小花红可能指其他花卉,整体可能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或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结合这些元素,作者可能生活在崇尚自然和隐逸的时期,比如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常通过诗词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要求不能使用生僻字或复杂词汇,所以我的解释要简洁明了。同时,只思考背景,不回答其他问题,所以不需要涉及诗歌的赏析或作者的生平,只需聚焦于创作背景的推测。

总结起来,作者可能是一位生活在古代,有庭院的文人,在夏天通过观察自然景色,创作这首诗来表达对季节变换的感受,以及对春天的期待。可能处于闲适或隐居的状态,通过诗歌来寄托情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庭院中的自然景象,通过“嫩绿与老碧”“叶影重还密”等意象,可见作者对植物生长状态的细致观察。诗中“坐销三伏景”暗示作者可能在炎热的夏日里独处庭院,以诗词消磨时光,体现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后两句“更期春共看,桃映小花红”则透露出对春天的期待,可能作者正经历某种离别或等待,渴望与亲友共赏春景。整体来看,作者应是一位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文人,或许在退隐或闲居期间,通过描写庭院景物寄托情感,表达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对美好时光向往

《庭竹_李咸用.doc》

下载
下载:庭竹_李咸用.doc

嫩绿与老碧,森然庭砌中。坐销三伏景,吟起数竿风。叶影重还密,梢声远或通。更期春共看,桃映小花红。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