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送卢使君赴夔州_刘驾

铙管随征旆,高秋上远巴。白波连雾雨,青壁断蒹葭。
凭几双瞳静,登楼万井斜。政成知俗变,当应画轮车。

AI注解:

###逐句翻译

-铙管乐器跟随着出征的旗帜,在深秋时节前往遥远的巴地。

-白色的波浪连着雾气和细雨,青色的山崖阻断了芦苇。

-靠着几案,双眼宁静地看(这里的景色),登上高楼,看到众多的市井房屋错落。

-政绩有成知道风俗会改变,应当会有华丽的车辆(来表彰)。

###词句鉴赏

-“白波连雾雨,青壁断蒹葭”:这两句对仗工整。“连”和“断”用得精妙。“连”字让白色的波浪和雾雨有了一种融合、相连的动态感,仿佛波浪和雾雨是一个整体在飘动;“断”字则突出了青壁的阻隔,让青壁和蒹葭有了一种界限感。从情感上,描绘出了一种壮阔又有些阻隔的画面感,让人感受到巴地景色的独特。

-“凭几双瞳静”:“静”字很妙。它写出了人物靠着几案时那种宁静、平和的状态,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不能打扰到他,传达出一种悠然、闲适又沉稳的心境。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由于用户没有提供作者信息,我需要通过分析诗的内容和风格来推测可能的朝代或作者。诗中提到“高秋”、“远巴”等自然景象,以及“政成”、“俗变”等政治词汇,这可能指向唐代或宋代的边塞诗。但具体作者仍需进一步分析。

然后,我需要考虑诗的结构和用词。前四句描绘自然景色,后四句转向政治治理,这种结构可能表明作者在描写边塞风光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治理边疆的思考。这可能与唐代的边塞诗派有关,如王昌龄、岑参等,他们常通过自然景观反映边疆的复杂局势。

另外,诗中的“画轮车”可能是指一种象征性的交通工具,暗示作者可能在描绘治理边疆后的繁荣景象,或者对治理成效的期望。结合“政成知俗变”来看,作者可能在强调治理边疆需要了解当地风俗的变化,这可能与地方官员的职责有关。

还要注意诗中的时间和地点。高秋即深秋,远巴可能指四川盆地一带,这里可能有边塞或军事要地的背景。作者可能在某个秋日巡视边疆或驻守边关,观察自然与社会的变化。

最后,综合所有信息,推测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唐代或宋代,作为边塞或地方官员,通过诗文表达对边疆治理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需要确保分析清晰,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复杂词汇,并且不涉及其他无关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边塞的壮阔景象,同时隐含着对治理边疆的思考。根据诗中意象和用词,可以推测作者可能生活在唐代或宋代,身处边关要地或担任地方官职。诗中"铙管随征旆"暗示军事行动的场景,"高秋上远巴"点明时节与地理位置,"白波连雾雨,青壁断蒹葭"则展现了自然环境的险峻与辽阔。后两句"凭几双瞳静,登楼万井斜"通过静观与登高望远,表现出对地方治理的细致观察,而"政成知俗变,当应画轮车"则透露出作者对治理成效与社会变迁的关切,可能是在巡视边疆或参与地方治理时有感而发。整体风格既有边塞诗的苍凉辽远,又带有政治抒情的深沉意味。

《送卢使君赴夔州_刘驾.doc》

下载
下载:送卢使君赴夔州_刘驾.doc

铙管随征旆,高秋上远巴。白波连雾雨,青壁断蒹葭。凭几双瞳静,登楼万井斜。政成知俗变,当应画轮车。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