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挂朱栏锁半寻,清声难买恨黄金。悬崖接果今何在,
浅井窥星影已沉。归宅叶铺曾睡石,入朝灯照旧啼林。
小山罢绕随湘客,高树休升对岳禽。天竺省怜伤倍切,
亲知宽和思难任。相门恩重无由报,竟托仙郎日夜吟。
###逐句翻译
-“遗挂朱栏锁半寻”:那遗留挂着的东西被红色栏杆锁住,大概有半寻(古代长度单位)那么长。
-“清声难买恨黄金”:那清脆的声音难以用黄金买到,只能遗憾。
-“悬崖接果今何在”:悬崖边接着果子(的景象)如今在哪里呢?
-“浅井窥星影已沉”:从浅井里看星星,影子已经沉下去了。
-“归宅叶铺曾睡石”:回到家,叶子铺在曾经睡过的石头上。
-“入朝灯照旧啼林”:去上朝时,灯还是照着那曾经啼叫的树林。
-“小山罢绕随湘客”:不再绕着小山,跟随湘地的客人。
-“高树休升对岳禽”:也不再爬上高树去面对山岳上的鸟儿。
-“天竺省怜伤倍切”:在天竺(可能是个地方),怜惜之情更加深切。
-“亲知宽和思难任”:亲友们宽容和缓,但思念之情难以承受。
-“相门恩重无由报,竟托仙郎日夜吟”:相门(可能是指有地位的人家)恩情太重,没有办法报答,竟然托付仙郎(可能是指有才华的人)日夜吟诵。
###词句鉴赏
-**“清声难买恨黄金”**:这里“恨”字用得妙。它把对“清声”难以用黄金购买的那种遗憾、惋惜之情直接表达出来。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特别想要一件东西却得不到,那种懊恼的感觉。
-**“归宅叶铺曾睡石,入朝灯照旧啼林”**:这两句对仗工整。“归宅”对“入朝”,“叶铺”对“灯照”,“曾睡石”对“旧啼林”。通过这种对仗,描绘出一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觉。回家看到叶子铺在石头上,想起曾经在这石头上睡过;去上朝看到灯还是照着那片树林,可树林里的鸟儿还是曾经啼叫的那些吗?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惆怅。
-**“相门恩重无由报,竟托仙郎日夜吟”**:“恩重”强调了恩情的深厚,“无由报”又突出了无法报答的无奈。最后“竟托仙郎日夜吟”,把这种无法报答的情感寄托在让仙郎吟诵上,有一种情感的升华。就像我们受了别人很大的恩情,没办法直接回报,就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激和无奈。
接下来的句子“悬崖接果今何在”和“浅井窥星影已沉”似乎在描述自然景象,悬崖上的果实现在在哪里?浅井中窥视星星的倒影已经沉没,可能象征着过去的美好事物已不复存在,带有失落感。然后“归宅叶铺曾睡石”和“入朝灯照旧啼林”提到归家和入朝的情景,可能暗示作者在不同场合的活动,或者对过往生活的回忆。
后几句“小山罢绕随湘客”和“高树休升对岳禽”中的“湘客”和“岳禽”可能涉及地理或文化典故,比如湘水边的旅客或岳山上的鸟,可能与作者的游历或对自然的观察有关。“天竺省怜伤倍切”和“亲知宽和思难任”中的“天竺”指印度,可能暗示作者有海外经历或对异域文化的关注,而“亲知宽和”可能指亲近的人宽厚,但思虑难以承受,可能涉及人际关系的复杂。
最后两句“相门恩重无由报,竟托仙郎日夜吟”提到“相门”可能指宰相之家,恩情深厚却无法回报,只能托付给仙人(仙郎)日夜吟咏,这可能表达作者对恩情的感激和无法报答的无奈,以及通过诗歌来寄托情感。
接下来,我需要结合这些元素来构建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生活在某个历史时期,经历过仕途起伏,或者有个人情感的困扰。考虑到“相门恩重”可能涉及家族或朝廷的恩情,作者可能出身显赫,但仕途不顺,或者有某种责任无法履行,只能通过诗歌来抒发情感。
另外,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象如悬崖、浅井、小山、高树,可能暗示作者喜欢自然,或者在自然中寻找慰藉。而“湘客”和“岳禽”可能涉及作者的游历,或者对某地的思念。同时,“天竺”可能暗示作者有接触异域文化,或者有出使、留学的经历,这在唐代或宋代可能比较常见。
需要进一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比如“清声难买恨黄金”可能表达作者对某种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或者对金钱无法解决情感问题的感慨。“归宅叶铺曾睡石”可能描绘归家后的场景,叶铺石上,曾睡过的石头,可能暗示作者回忆过去的生活,或者有某种隐居的情节。
结合这些,作者可能是一位文人,经历过仕途的挫折,或者有对家族恩情的深思,同时游历四方,接触不同文化,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可能生活在某个朝代,如唐代,当时文人常有怀才不遇之感,或者有参与政治活动的经历,导致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的“仙郎”可能指代某种理想或寄托,作者可能希望通过诗歌来超越现实,达到精神上的解脱。同时,“日夜吟”可能暗示作者长期沉浸在创作中,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包括:出身名门,有深厚的家庭背景,但仕途受阻;游历各地,接触不同文化;内心充满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通过诗歌来抒发情感。可能生活在唐代或宋代,当时文人常有此类情感表达。
这首诗通过自然意象与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人生境遇。以下是对创作背景的思考与想象:
**1.作者身份与处境**
诗中提到“相门恩重无由报”,暗示作者可能出身显赫家族(如宰相世家),或曾受朝廷恩典,但仕途坎坷,未能实现抱负。这种“恩重难报”的感慨,常出现在文人因政治挫折、权势倾轧而产生的无奈中,也可能反映作者对家族责任或社会期待的深刻矛盾。
**2.人生经历与情感基调**
“悬崖接果今何在”与“浅井窥星影已沉”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变迁,暗喻作者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与现实的落寞。若曾经历过动荡或离别(如战乱、贬谪、亲友离世),这些意象可能象征内心无法挽回的遗憾。而“归宅叶铺曾睡石,入朝灯照旧啼林”则展现了作者在归隐与入仕之间的挣扎,可能暗示其对仕途的厌倦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3.文化背景与隐喻**
“湘客”与“岳禽”涉及地域文化,湘水(湖南)与岳山(湖北)可能与作者的故乡或游历经历相关,也可能借典故暗指历史人物(如屈原、李白等)。而“天竺省怜伤倍切”中的“天竺”(古印度)可能暗示作者曾接触异域文化,或有出使、留学的背景,借此表达对远方的思念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4.创作动机与情感寄托**
诗末“竟托仙郎日夜吟”表明作者将情感寄托于诗歌创作,可能因现实压力无法直接表达,转而通过吟咏来抒发内心。这种“托梦”或“寄情”的手法,常出现在文人失意时,以超脱现实的方式寻求心灵慰藉,也体现了作者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
**总结**
作者可能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文人,出身名门却仕途坎坷,或因政治风波被迫隐退。其创作背景可能与个人遭遇、家族责任、对自然与远方的向往有关,诗中通过意象的对比(如悬崖与浅井、归宅与入朝)和情感的矛盾(如恩重难报、伤痛难忍),展现了内心的挣扎与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本文标题:和寿中丞伤猿_李洞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096.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遗挂朱栏锁半寻,清声难买恨黄金。悬崖接果今何在,浅井窥星影已沉。归宅叶铺曾睡石,入朝灯照旧啼林。小山...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