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云蝉满树,欲住更何安。上国回将晚,孤峰别自难。
碛遥鸿未到,江近夜先寒。泉石虽堪恋,行人不愿看。
###逐句翻译
-“山云蝉满树,欲住更何安。”:山上云雾缭绕,树上满是蝉。想要留下来,可又怎么能安心呢。
-“上国回将晚,孤峰别自难。”:从京城回去的时候天色已晚,和这孤峰分别实在太难。
-“碛遥鸿未到,江近夜先寒。”:那遥远的沙漠,鸿雁还没飞到。靠近江边,夜晚先就寒冷起来。
-“泉石虽堪恋,行人不愿看。”:泉水山石虽然值得留恋,可赶路的人却不愿多看。
###词句鉴赏
-“孤峰别自难”中的“孤”字精妙。它用拟人(就像把峰当成人,说它孤单)的手法,写出了山峰的孤独,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这孤独的山峰分别,那种难舍的情感就更强烈了。
-“江近夜先寒”里“先寒”很妙。靠近江,夜晚就先寒冷,通过这种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那种旅途的凄凉。
-“泉石虽堪恋,行人不愿看”对比动人。泉石本是美好的,值得留恋,可行人却不愿看,突出了行人(诗人自己)内心的无奈和归心似箭,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比如回家等),所以无暇欣赏这美景。
接下来的两句“碛遥鸿未到,江近夜先寒”中的“碛”指沙漠,可能暗示地理位置偏远,鸿雁还没到达,可能有等待或消息不通的感觉。“江近夜先寒”则描绘了江边的夜晚寒冷,可能表达孤独和寂寞。最后一句“泉石虽堪恋,行人不愿看”中的“泉石”可能指自然景观,但行人不愿看,可能暗示作者对现状的无奈或对未来的担忧。
结合这些意象,可能作者身处边塞或异乡,面临离别或归途的艰难。诗中提到的“上国”和“孤峰”可能暗示作者在边疆或远地,而“鸿未到”可能指消息未至,时间流逝。同时,自然景象如山云、江寒等烘托出孤寂的氛围,可能作者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或对漂泊生活的感慨。
需要进一步确认的是,是否有历史事件或人物背景与这些意象相关。比如“鸿”可能指鸿雁传书,而“碛遥”可能指边塞的遥远。此外,诗中的时间“将晚”和“夜先寒”可能暗示季节的转换,比如秋天,因为夜晚寒冷常与秋季相关联。这可能让作者联想到离别和归家的艰难,以及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无奈。
另外,作者可能在表达一种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但同时又因为自身处境无法停留,只能继续前行。这种矛盾的情感在诗中通过“泉石虽堪恋,行人不愿看”体现出来,说明虽然景色优美,但行人(可能指作者自己)无法停留,只能继续旅程,可能有仕途奔波或人生漂泊的背景。
综合这些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边塞生活或游子思乡有关,身处异地,面临离别或归途的困难,同时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孤寂。需要确保用词简单易懂,避免生僻字,让用户容易理解。可能还要考虑诗的结构和押韵是否符合某个朝代的风格,比如唐代或宋代,但用户没有特别说明,所以暂时不涉及朝代。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边塞或异乡漂泊时的孤寂心境。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可能是一位长期驻守边疆或远游他乡的文人,面对战乱或仕途奔波,内心充满思乡之情与对归途的无奈。诗中"山云蝉满树"描绘出山林的静谧与秋蝉的鸣叫,暗示时节更替;"孤峰别自难"则以孤峰喻指边塞的险峻与离别的沉重。后两句"碛遥鸿未到,江近夜先寒"通过地理意象展现空间距离带来的孤独感,而"泉石虽堪恋,行人不愿看"则道出对自然美景的眷恋与行旅艰辛的矛盾心理。这种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唐代边塞诗常见的苍凉格调。
本文标题:秋日归旧山_许棠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100.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山云蝉满树,欲住更何安。上国回将晚,孤峰别自难。碛遥鸿未到,江近夜先寒。泉石虽堪恋,行人不愿看。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