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诗偈 其二十三_庞蕴

不用苦多闻,看他彼上人。百忆及日用,元在一毛尘。

心但寂无相,即出无明津。若能如是学,几许省精神。

AI注解:

###逐句翻译

-“不用苦多闻,看他彼上人。”:不用苦苦追求过多的见闻学识,看看那些有高深境界的人。

-“百忆及日用,元在一毛尘。”:众多的回忆以及日常的行为,原本都在细微的事物之中。

-“心但寂无相,即出无明津。”:只要心能够寂静而没有杂念(无相就是没有杂念的意思,就像心里平静得像一潭不起波澜的水),就能走出迷茫(无明就是迷茫的意思)的境地。

-“若能如是学,几许省精神。”:如果能够像这样去学习(指前面说的心寂无相的方法),能节省不少精力呢。

###词句鉴赏

-“寂无相”:“寂”体现出一种安静、沉静的状态,“无相”进一步强调内心没有纷杂的念头。这两个词生动地描绘出一种内心纯净、安宁的境界,传达出一种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让人感受到那种摒弃喧嚣、回归内心本真的美好,很是动人,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渴望能有这样宁静的内心状态。

-“出无明津”:“出”字很有力量,有一种摆脱、脱离的感觉。“无明津”把迷茫的境地比作一个渡口(津就是渡口的意思),形象地表达出从迷茫中解脱出来的过程,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种从困惑到明白的转变,这种比喻的表达技巧很巧妙,使情感的传达更具体。

-“省精神”:“省”就是节省的意思,简单直白地说出了按照前面所说的方法去做能带来的实际好处,很贴近生活,让读者觉得这种修行方法是实用的,传达出一种对简单、有效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这种贴近生活的表达容易引起共鸣。

AI诗词背景分析:

不用苦多闻,看他彼上人。百忆及日用,元在一毛尘。

心但寂无相,即出无明津。若能如是学,几许省精神。

看起来这是一首带有哲理的诗,可能属于禅宗或道家思想。我需要分析每一句的含义,然后结合这些内容推测作者的背景。

首先看第一句“不用苦多闻”,这可能是在劝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知识或学习,而是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第二句“看他彼上人”可能是在说观察他人,或者以他人为榜样。第三句“百忆及日用”可能指日常琐事中的思考,第四句“元在一毛尘”这里“一毛尘”可能象征极小的事物,强调细微之处的重要性。

接下来是后四句,“心但寂无相”可能涉及内心的宁静和无执着,类似禅宗的“无相”概念。“即出无明津”中的“无明津”可能指烦恼的根源,或者需要超越的障碍。“若能如是学,几许省精神”则可能是在说如果能够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就能节省精神,达到解脱。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作者可能的朝代和流派。由于诗中涉及禅宗思想,比如“无相”、“无明”,这可能与唐代或宋代的禅宗诗人有关。例如,唐代的禅宗大师如慧能、神秀,或者宋代的禅宗诗人如永嘉大师。不过,这些诗句的结构比较简洁,可能更接近宋代的风格,因为宋代文人更注重理性和哲理的表达。

另外,诗中提到“彼上人”,可能指某个特定的人物,或者是泛指高人。而“一毛尘”这个比喻,可能来源于佛教经典中的典故,比如《金刚经》中的“一毛尘”比喻微小的事物,用来强调无分别心的重要性。

考虑到这些元素,作者可能是一位禅宗修行者或文人,生活在中国古代的某个时期,尤其是宋代,因为那时禅宗与儒学、道学的融合较为深入,文人常通过诗歌表达哲学思考。同时,作者可能在寻求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对日常琐事的超脱。

还需要注意诗的结构和用词是否符合某个特定诗人的风格。例如,王维的诗多描绘自然和禅意,而苏轼则更注重哲理和人生感悟。但用户提供的诗句较为简练,可能更偏向于禅宗公案或偈语,而不是传统诗歌。因此,作者可能是某位禅宗僧人,或者有禅宗背景的文人。

另外,诗句中的“省精神”可能暗示作者在经历某种精神上的困扰后,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创作背景可能与个人修行经历有关,或者是在某个特定的修行场合下所作。

总结来说,作者可能是一位宋代的禅宗僧人或文人,生活在禅宗思想盛行的时期,通过诗歌表达对知识、日常琐事和内心平静的思考,强调不执着于外在知识,而是内在的觉悟和超脱。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与这些诗句相符,但根据现有信息,可以推测作者的背景与禅宗修行和哲理思考有关。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深刻领悟,其创作背景可能与以下方面相关:

**1.禅宗修行背景**

诗中"心但寂无相,即出无明津"等句,明显受到禅宗"无相""无明"概念影响,暗示作者可能是禅宗修行者或与佛教有密切关联的文人。这种思想强调破除对"相"的执着(即对事物表象的执着),通过内心寂静达到超越烦恼的境界,与禅宗公案的思维方式高度契合。

**2.精神困境的反思**

"百忆及日用,元在一毛尘"反映出作者对日常琐事与精神追求关系的思考。这可能源于作者在修行过程中发现,过度追求知识("苦多闻")反而成为束缚,而真正的智慧存在于对细微事物的觉察。这种反思可能发生在作者经历精神危机或对传统学术产生质疑后。

**3.简约风格的创作倾向**

诗句简练含蓄,用"一毛尘"等日常意象表达深奥哲理,符合宋代文人"以诗入禅"的创作特点。这种风格可能受到当时禅宗与儒学交融的风气影响,作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某种启示,进而通过诗歌进行哲理提炼。

**4.修行环境的启发**

"看他彼上人"可能暗示作者在观察修行者或高僧的言行时获得启发,这种经历可能发生在寺庙修行、与僧人交流或参禅悟道的过程中。诗中"省精神"的表述,也反映出作者在修行实践中体会到简化生活、专注内心的益处。

**5.时代背景的映射**

宋代士大夫普遍追求"内圣外王",在科举制度下,许多人对传统经学产生倦怠。作者可能身处这一时代,通过诗歌表达对知识与修行关系的思考,反映当时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的探索与困惑。

综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一位宋代禅宗修行者或文人相关,其经历可能包括:在寺庙修行中领悟禅宗哲理,对传统学术产生反思,通过观察高僧或日常琐事获得启发,最终形成"不执着于外在知识,专注内心觉悟"的创作思想。这种背景既体现了禅宗思想的传播,也反映了宋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诗偈 其二十三_庞蕴.doc》

下载
下载:诗偈 其二十三_庞蕴.doc

不用苦多闻,看他彼上人。百忆及日用,元在一毛尘。心但寂无相,即出无明津。若能如是学,几许省精神。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