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省垂清论,仙曹岂久临。虽专良史业,未畏直臣心。
路入丹霄近,家藏华岳深。还如韩吏部,谁不望知音。
###逐句翻译
-“谏省垂清论,仙曹岂久临。”:在谏省留下了清正的言论,在仙曹这样的职位上哪里会久久停留呢。
-“虽专良史业,未畏直臣心。”:虽然专注于良史的事业,但也不畏惧直臣的本心。
-“路入丹霄近,家藏华岳深。”:道路通向高远的天空越来越近,家中藏着如华山般深厚的底蕴。
-“还如韩吏部,谁不望知音。”:就好像韩吏部一样,谁不希望有知音呢。
###词句鉴赏
-“垂清论”,“垂”字用得妙,有留下、流传之意,生动地体现出在谏省所发表的言论能够留存下来,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价值感。
-“未畏直臣心”,“畏”字在这里很有表现力,突出了不害怕秉持直臣的本心,展现出一种坚定和勇敢的态度。
-“路入丹霄近”,把道路通向天空比作“入丹霄近”,有一种形象的空间感和向上的意境,给人以希望和憧憬。
-“家藏华岳深”,以华山之深来形容家中的底蕴,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深厚的内涵。
第二句“虽专良史业,未畏直臣心。”这里提到“良史业”和“直臣心”,可能指作者专注于史书的编纂工作,同时保持正直的臣子之心。这可能反映出作者在仕途中的坚持和责任感。
第三句“路入丹霄近,家藏华岳深。”“丹霄”通常指天空或朝廷,而“华岳”可能指华山,这里可能有比喻,表示作者离朝廷更近,但家庭的根基依然深厚,或者有隐逸之意。
最后一句“还如韩吏部,谁不望知音。”这里提到“韩吏部”,可能是指韩愈,因为韩愈曾任吏部侍郎。作者可能在借韩愈自比,表达希望有人理解自己的志向或遭遇。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在朝廷中担任谏官或史官,有较强的正直和责任感。同时,可能对仕途有所感慨,或者有隐退的想法。提到韩愈,可能作者与韩愈有某种联系,或者受到韩愈的影响,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的处境。
还要注意诗中的意象和用典。例如,“丹霄”和“华岳”可能象征高远和稳固,而“谏省”和“仙曹”可能暗示官场中的不同角色。作者可能在表达自己在官场中的位置和内心抱负的矛盾。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引用,比如韩愈的生平,是否有相关的典故。同时,考虑诗的结构和押韵,是否符合唐代或宋代的风格,从而推测作者的朝代。
最后,综合这些元素,构建一个合理的创作背景,说明作者可能的身份、职位、所处的环境以及创作时的情感和意图。确保用词通俗易懂,避免生僻字,同时保持逻辑清晰。
这首诗通过典雅的意象和借古抒怀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在仕途中的理想与现实矛盾。从内容推测,作者可能曾任职于朝廷谏官系统,兼具史官职责,这与"谏省垂清论,仙曹岂久临"中对谏官和史官身份的描述相吻合。诗中"未畏直臣心"暗示其秉持正直操守,但"家藏华岳深"又透露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这种矛盾心理反映出封建文人在仕途与隐逸之间的挣扎。
"韩吏部"的典故指向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曾因直言进谏被贬,这种历史记忆使作者在借古喻今时,既表达了对韩愈精神的推崇,又暗含对自身处境的感慨。诗中"谁不望知音"的叹息,揭示了作者在官场中可能遭遇的不被理解的困境,这种情感与唐代文人普遍面临的"知音难觅"的处境相呼应。
整体来看,作者可能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士大夫,在参与朝廷事务时既保持清廉操守,又对仕途前景有所忧虑。诗中通过对比"丹霄"(象征朝廷)与"华岳"(象征山林),展现了其在现实责任与理想追求之间的内心挣扎,这种矛盾在古代文人中具有普遍性,但通过"韩吏部"的借代,又赋予了诗作更深的历史厚度。
本文标题:寄敷水卢校书_黄滔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147.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谏省垂清论,仙曹岂久临。虽专良史业,未畏直臣心。路入丹霄近,家藏华岳深。还如韩吏部,谁不望知音。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