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移石_褚载

嶙峋一片溪中石,恰称幽人弹素琴。浪浸多年苔色在,
洗来今日碏痕深。磨看粹色何殊玉,敲有奇声直异金。
不是不堪为器用,都缘良匠未留心。

AI注解:

###逐句翻译

溪水里有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正适合隐士来弹奏素琴。被浪花浸泡多年,石头上的苔色依然还在,如今被洗净后,石头上的碏痕显得更深了。仔细打磨观看,这石头的纯净色泽和玉没有什么不同,敲击它还能发出奇特的声音,简直和金子不一样(比金子还好听)。不是这石头不能用来做器物,只是因为优秀的工匠没有留意到它。

###词句鉴赏

-**“嶙峋一片溪中石,恰称幽人弹素琴”**:“嶙峋”这个词用得好,它生动地描绘出石头奇形怪状的样子,就好像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块独特的石头。“恰称”也很妙,说石头正好适合隐士弹琴,给人一种石头和隐士很搭配的感觉,仿佛这石头就是为隐士弹琴而生的,营造出一种很有意境的画面。

-**“磨看粹色何殊玉,敲有奇声直异金”**: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石头打磨后的色泽和玉对比,说和玉没差别;把敲击石头的声音和金对比,说比金还奇异。通过这样的对比,突出了石头的色泽美和声音独特,让我们能感受到石头的不凡之处。

-**“不是不堪为器用,都缘良匠未留心”**:这两句很有意思,它是在为石头“喊冤”。说石头不是不能做器物,只是工匠没留意。就好像一个有才华的人没被发现一样,让我们对石头产生一种惋惜之情,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思考,是不是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石头一样被埋没的“宝贝”呢。整首诗通过对石头的描写,其实也暗含着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很是动人。

AI诗词背景分析:

然后,“磨看粹色何殊玉,敲有奇声直异金”这两句将石头的质地与玉相比,敲击时的声音像金子一样,可能是在赞美其内在的纯净和价值。最后两句“不是不堪为器用,都缘良匠未留心”则指出石头并非不能被使用,而是因为缺乏有识之士的赏识和雕琢,可能是在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接下来,我需要思考作者可能的创作背景。诗中提到的溪中石、苔藓、玉和金的比喻,可能暗示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寄托了对人才或自身处境的思考。考虑到这些意象,作者可能是一位有才华但未被重用的文人,或者是在感叹社会对人才的忽视。此外,诗中的“幽人”可能指的是隐士,所以作者可能有隐居或向往隐逸生活的经历。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和押韵,可能作者在创作时注重形式的美感,同时表达内心的感慨。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比如游览自然景观时,触发了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的思考,从而写下这首诗。另外,诗中的“良匠”可能象征着能够识别和提拔人才的伯乐,所以作者可能在批评当时社会缺乏这样的识人者。

最后,需要确保分析符合用户的要求,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词汇,保持简洁易懂。同时,只专注于创作背景,不涉及其他问题。总结起来,作者可能是在通过描写溪中石的坚韧和价值,隐喻自身或他人的才华未被赏识,表达对命运的感慨和对识人者的期盼。

这首诗通过描写溪中石的坚韧与价值,展现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深沉感慨。从诗中"嶙峋"、"苔色"、"碏痕"等意象可推测,作者可能曾在山林间游历,目睹自然造物的顽强生命力,进而联想到人才的潜质与命运。诗中"幽人弹素琴"的意境,暗示作者可能具有隐逸情怀,或曾经历仕途坎坷,选择归隐山林。"良匠未留心"的叹息,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缺乏识人之明的忧虑,或许曾目睹有才之士因无人赏识而沉沦。整体来看,作者可能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文人,借自然物象抒发对命运的思考与对知遇之恩的渴望

《移石_褚载.doc》

下载
下载:移石_褚载.doc

嶙峋一片溪中石,恰称幽人弹素琴。浪浸多年苔色在,洗来今日碏痕深。磨看粹色何殊玉,敲有奇声直异金。不是...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