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戎侵内地,左辖去萧关。走马冲边雪,鸣鞞动塞山。
风收枯草定,月满广沙闲。西绕河兰匝,应多隔岁还。
###逐句翻译
-狂乱的敌军侵犯到内地,左辖(官职名)前往萧关。
-骑着快马在边塞的雪中奔驰,敲响鞞鼓震动了边塞的山峦。
-风停了,枯草也静止不动,月光洒满广阔的沙地,一片宁静。
-向西绕着河兰一带行军,应该会有很多人隔年才能回来。
###词句鉴赏
-**“走马冲边雪,鸣鞞动塞山”**:
-**表达技巧**:“冲”字用得好,有一种勇往直前、冲破阻碍的感觉,让我们能想象到骑马者在雪中飞驰的英姿;“动”字把鞞鼓的声音写得很有力量,仿佛真的让山峦都震动起来了,这里有点像“夸张”,就好像说“他的声音大得震耳欲聋”,其实是为了突出那种气势。
-**传达情感**:这两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和激烈,还有战士们奔赴战场的英勇无畏。
-**“风收枯草定,月满广沙闲”**:
-**表达技巧**:“收”和“定”,“满”和“闲”形成了一种对比和呼应。风停了,草也不动了,月亮满满地照着沙地,一片安静。就像我们说“热闹的集市突然安静下来”,这里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传达情感**:从前面的紧张战斗到这里的宁静,有一种反差,让我们感受到战争间隙的片刻安宁,也可能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因为不知道这样的宁静能持续多久。
-**“西绕河兰匝,应多隔岁还”**:
-**表达技巧**:“应多”这个词,不是确定的,是一种猜测,就像我们说“估计很多人……”,这种不确定更增添了一种担忧和伤感。
-**传达情感**:表达了对那些去打仗的人的担忧,觉得他们很多人可能要隔年才能回来,有一种对战争中人们命运的同情和无奈。
接下来,我需要分析诗的结构和情感基调。前四句描绘了边塞的紧张局势,后四句转向自然景象的宁静,可能暗示战争后的和平或对和平的渴望。这种对比可能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或者对边塞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后,考虑作者可能的背景。由于诗中涉及边塞和军事,可能作者是唐代的边塞诗人,如王昌龄、岑参等。但需要进一步确认。不过用户没有提供作者姓名,所以我需要基于诗的内容推测。例如,诗中提到“左辖去萧关”,可能作者曾参与边塞的军事行动,或者有相关的经历,如出使、征战等。
另外,诗中的“风收枯草定”和“月满广沙闲”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宁静,可能作者在战事平息后,观察到边塞的和平景象,从而写下这首诗。或者,作者可能通过对比战事与和平,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还要注意诗的押韵和格律。这首诗看起来像是五言律诗,结构严谨,可能作者有一定的诗歌创作技巧。但不确定具体朝代,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比如,唐代边塞诗盛行,可能作者是唐代人。但宋代也有边塞诗,不过更注重文人情怀。需要进一步分析。
然后,考虑可能的创作背景。比如,作者可能在某个边塞驻守,或因战事而离开,观察到边塞的变化,写下此诗。或者,作者可能在战后反思,表达对和平的渴望,或者对将士们的慰问。
另外,诗中的“应多隔岁还”可能暗示战争持续时间较长,将士们难以归家,或者有归家的希望。这可能与当时的战争局势有关,如安史之乱、吐蕃入侵等。
综合这些信息,我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是唐代边塞诗人,经历过多次边疆战事,目睹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因此在诗中既有对战事的描写,也有对和平的向往。或者,作者可能在战事结束后,看到边塞的恢复,写下此诗表达欣慰之情。
需要确保不使用生僻字,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同时,只关注创作背景,不涉及其他问题。可能还要提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比如边塞的紧张与自然的宁静对比,可能表现作者对战争的复杂情感,既有责任感,也有对和平的渴望。
最后,确认是否所有分析都符合要求,没有偏离主题。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说明,语言通俗,易于理解。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事与自然景象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复杂情感。结合诗中意象与历史背景,可推测其创作背景如下:
1.**边塞战争场景**
-诗中"狂戎侵内地,走马冲边雪"等句,暗示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对中原的侵扰,以及将士们紧急出征的场景。这可能发生在唐代边疆战事频繁的时期,如安史之乱或吐蕃入侵时。
-"鸣鞞动塞山"通过号令声与山川的互动,刻画了战事的激烈与边塞的险峻,反映出作者对军事行动的亲历或对边关将士的深切关注。
2.**战后和平的渴望**
-"风收枯草定,月满广沙闲"描绘战事平息后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边塞从紧张到宁静的转变。这可能源于作者目睹战争带来的破坏后,对和平生活的憧憬。
-"西绕河兰匝,应多隔岁还"暗示边塞地区可能因战事长期处于戒备状态,将士们难以归家,但作者仍寄希望于战争结束后的团圆。
3.**作者身份与视角**
-诗中既有对战事的直接描写,又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可能作者是边塞将领或文职官员,亲身经历过边疆的动荡与安宁。
-也可能是文人通过边塞题材抒发家国情怀,借战事与自然的对比表达对和平的呼唤,或对戍边将士的慰藉。
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将边塞的烽火与自然的静谧交织,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寄托了对和平的期望,体现了作者对边疆局势的深刻思考与人文关怀。
本文标题:送李左丞巡边_许棠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203.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狂戎侵内地,左辖去萧关。走马冲边雪,鸣鞞动塞山。风收枯草定,月满广沙闲。西绕河兰匝,应多隔岁还。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