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诸事懒,海上迹宜沉。吾道不当路,鄙人甘入林。
云垂方觅鹤,月湿始收琴。水石南州好,谁陪刻骨吟。
###逐句翻译
-自从对世间各种事情都变得懒散起来,在这大海之上,似乎踪迹也该隐匿了。
-我的人生道路(或者说追求的理念)没能走在那顺畅的大道上,我这个浅陋的人甘愿进入山林。
-云朵低垂的时候才去寻觅仙鹤(有种悠然随性,与自然相伴的感觉),月亮好像被打湿(月色如水,营造出一种朦胧氛围)的时候才收起琴。
-南方州郡的山水石头都很美好,可谁能来陪伴我进行那深入内心、刻骨铭心的吟诵呢。
###词句鉴赏
-**“云垂方觅鹤,月湿始收琴”**:
-**表达技巧**:这两句对仗工整。“云垂”对“月湿”,都是自然景象的描写;“觅鹤”对“收琴”,是人物的行为动作。而且“垂”和“湿”用得很妙,“垂”把云那种低垂、弥漫的状态生动展现出来,就好像云儿偷懒,低低地挂着;“湿”给月亮赋予了一种别样的感觉,不是简单说月亮,而是说月亮好像被水打湿了一样,让月色有了一种朦胧、湿润的美感,这有点像“拟人”(就好像把月亮当作会被打湿的东西,有了人的那种被影响的感觉)。
-**传达情感**:传达出一种悠然、闲适又略带孤寂的情感。作者在这样的云月之景中,做着觅鹤、收琴的事,体现出他享受与自然相处的时光,但也透露出没人相伴,只能自己如此的那种小孤单。
-**“水石南州好,谁陪刻骨吟”**:
-**表达技巧**:前半句“水石南州好”是在夸赞南方州郡山水石头的美好,是一种直白的赞美。后半句“谁陪刻骨吟”则是一个问句,通过疑问来强调自己的孤独。
-**传达情感**:“水石南州好”能看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而“谁陪刻骨吟”则把这种喜爱中夹杂的孤独感强烈地表达出来。他觉得这山水这么好,可却没有能懂他、陪他一起深入吟诵(表达内心深刻情感)的人,那种渴望知音却不得的情感很动人。
第二句“吾道不当路,鄙人甘入林。”“吾道不当路”说明作者认为自己的道路不被认可或不被社会接受,而“甘入林”则表现出主动选择归隐,进入山林,可能是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然的向往。
第三句“云垂方觅鹤,月湿始收琴。”这里“云垂”和“月湿”可能描绘自然景象,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觅鹤”和“收琴”可能象征着寻找精神寄托或结束世俗的活动,比如停止弹琴,转而追求隐逸生活。
第四句“水石南州好,谁陪刻骨吟。”“南州”可能指南方的某个地方,或者作者的故乡,这里强调自然环境的优美,但后半句“谁陪刻骨吟”则流露出孤独感,可能作者在隐居后感到无人理解,或者渴望有知音。
接下来,我需要综合这些分析。作者可能生活在社会动荡或仕途不顺的时期,感到理想无法实现,于是选择归隐。诗中多次提到自然元素,如海、云、月、水石,可能作者喜欢自然,或者用自然来隐喻内心的状态。同时,诗中表现出对现实的疏离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可能作者经历了仕途的挫折,比如被贬官或失去官职,转而隐居山林,过着简朴的生活。此外,末句的孤独感可能暗示作者在隐居后感到孤独,或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无人陪伴他继续吟诗。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要求只思考背景,不回答其他问题,所以不能涉及诗歌的赏析或作者的其他作品。同时,要避免使用复杂词汇,保持语言通俗易懂。可能用户希望了解作者为何写这首诗,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者作者的个人经历如何影响创作。
最后,确保回答符合所有限制条件,只提供创作背景的分析,不添加额外信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经历仕途失意、理想受挫有关。从诗中"诸事懒""不当路"等表达可推测,作者可能曾身处官场或社会名利场,因理想无法实现而感到迷茫与疲惫,最终选择远离尘嚣,归隐山林。诗中"海上迹宜沉""水石南州好"等意象,暗示作者可能在经历人生转折后,将目光投向自然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同时"云垂方觅鹤""月湿始收琴"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末句"谁陪刻骨吟"则流露出孤独感,可能作者在归隐后感到无人理解自己的志向,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感慨。整体来看,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以及最终选择退隐归真的人生抉择。
本文标题:林下书怀寄建州李频员外_曹松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239.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一从诸事懒,海上迹宜沉。吾道不当路,鄙人甘入林。云垂方觅鹤,月湿始收琴。水石南州好,谁陪刻骨吟。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