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出方问宿,睡眼始朦胧。天光见地色,上路车幢幢。
时物既老大,众山何枯空。青冥见古柏,寥朗闻疏鸿。
独步天地间,无因为君忠。白毛寻人忧,生此头发中。
跃马非壮岁,报恩无高功。斯言化为火,日夜焚深衷。
###逐句翻译
-“星出方问宿,睡眼始朦胧”:星星出来了才去询问住宿的地方,眼睛刚刚还迷迷糊糊的。
-“天光见地色,上路车幢幢”:天亮了能看见大地的景色,走上路看到车辆往来。
-“时物既老大,众山何枯空”:时节景物已经衰老,众多的山是多么枯槁空旷。
-“青冥见古柏,寥朗闻疏鸿”:在高远的天空下看见古老的柏树,在空阔明朗中听到稀疏的大雁叫声。
-“独步天地间,无因为君忠”:独自在天地间行走,没有办法为君主尽忠。
-“白毛寻人忧,生此头发中”:白发像是在寻找人的忧愁,长在了这头发之中。
-“跃马非壮岁,报恩无高功”:骑马奔驰不再是年轻的时候,想要报恩却没有很高的功劳。
-“斯言化为火,日夜焚深衷”:这些话语化作了火,日夜焚烧着内心深处。
###词句鉴赏
-“白毛寻人忧”:“寻”字用得精妙,它把白发拟人化了,就好像白发是有意识地在寻找人的忧愁一样,生动地表现出忧愁是不知不觉就产生了,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那种岁月带来忧愁的无奈感。
-“斯言化为火,日夜焚深衷”:“火”这个比喻很形象,把内心的话语比作火,“焚”字又强化了这种感觉,说明内心的情感(可能是忧愁、壮志未酬等)非常强烈,就像火在日夜焚烧内心,让读者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煎熬。
最后一段“跃马非壮岁,报恩无高功”可能指年轻时的跃马征战,如今已不再年轻,报恩没有显著的功绩,表现出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成就的反思。“斯言化为火,日夜焚深衷”则将言语转化为火焰,日夜燃烧内心,可能表达内心的强烈情感或无法释怀的思绪。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经历了战乱或动荡时期,导致对国家、忠诚或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中提到的“跃马非壮岁”可能暗示作者曾经有过军事经历,但如今已年老,无法再建功立业。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象如古柏、疏鸿、车马等可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比如战乱后的萧条或对和平的渴望。
还要注意诗中的情感变化,从夜晚的朦胧到天光的出现,再到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最后到内心的燃烧,可能显示出作者从迷茫到反思,再到强烈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变化可能与作者个人经历中的某些转折点有关,比如失去亲人、事业受挫或政治变革。
另外,诗中的一些意象如“白毛”可能象征衰老或忧愁,而“深衷”则指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能作者在表达对过去的怀念或对现实的无奈。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乱,或者宋朝的某些时期,是否有类似的动荡导致诗人创作此类作品。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和用词是否符合某个特定诗人的风格,比如李白的豪放或杜甫的沉郁。但用户提供的诗没有明确的作者,所以需要根据内容推测可能的时期和背景。可能作者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经历了个人挫折,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矛盾和情感。
最后,确保分析符合限制条件,不使用生僻字或复杂词汇,保持简洁易懂。总结作者可能是在战乱或动荡时期,经历个人挫折,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忠诚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以及内心的忧愁和强烈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慨,展现出作者内心的孤独、迷茫与对现实的思考。从“星出方问宿,睡眼始朦胧”可见,作者可能在深夜独坐时,因对人生方向的困惑而产生对归宿的追问;而“时物既老大,众山何枯空”则暗示作者目睹了社会的变迁与岁月的流逝,感叹时光无情、山川荒芜。诗中“独步天地间,无因为君忠”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可能作者身处逆境或理想受挫,对忠诚与报国的矛盾产生深刻反思;“跃马非壮岁,报恩无高功”则透露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以及未能建功立业的遗憾。最后一句“斯言化为火,日夜焚深衷”将内心的苦闷具象化为燃烧的火焰,说明作者长期压抑的情感最终爆发,可能与个人遭遇或时代动荡有关。
综合来看,作者可能生活在战乱频繁或社会动荡的年代,经历了仕途坎坷或理想破灭,通过诗歌抒发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忠诚与功业的矛盾思考,以及内心深处无法平息的忧愤。诗中自然意象的运用,如古柏、疏鸿、车马等,既渲染了苍凉氛围,也隐喻了作者对坚韧品格、孤独心境和时代变迁的感悟。
本文标题:途中旅思二首 其二_鲍溶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268.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星出方问宿,睡眼始朦胧。天光见地色,上路车幢幢。时物既老大,众山何枯空。青冥见古柏,寥朗闻疏鸿。独步...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