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春日_李咸用

浩荡东风里,裴回无所亲。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
衰世难修道,花时不称贫。滔滔天下者,何处问通津。

AI注解:

###逐句翻译

在那广阔无边、强劲吹拂的东风里,(我)徘徊不定,没有亲近之人。

那危急的城池三面环绕着水,古老的树木一边呈现出春天的景象。

在这衰败的世道难以修行道义,花开时节(本应美好)却与贫穷不相称。

天下到处都是(纷乱的景象),到哪里去问通向渡口(安稳之处)的道路呢?

###词句鉴赏

-**“危城三面水”**:“危”字精准地描绘出城池的危险状态,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那种不安定的氛围。“三面水”则通过简洁的描述,勾勒出城池独特的地理环境,给人一种被水围困的压抑感。

-**“古树一边春”**:“古树”和“春”形成鲜明对比,古老的树与新生的春,既有岁月的沧桑感,又有生命的希望感。“一边春”仿佛让人看到在古老的背景下,那一抹春天的生机,很有画面感。

-**“滔滔天下者”**:“滔滔”这个叠词用得好,它生动地表现出天下那种纷乱、如洪水般泛滥的状态,让人对当时的世道有更直观的感受。

整首诗通过这些词句,传达出诗人在乱世中的孤独、迷茫以及对安稳、正道的渴望,很能打动人心,仿佛能让人看到诗人在那东风里徘徊,为世道和自身处境而忧愁的样子。

AI诗词背景分析:

第一句“浩荡东风里”描绘了春风浩大、强劲的景象,可能暗示着一种充满生机或动荡的氛围。接下来的“裴回无所亲”中的“裴回”通“徘徊”,可能表达作者在某种情境下犹豫不决,或者感到孤独无助。第三句“危城三面水”中的“危城”可能指的是一个险要的城池,周围有水环绕,可能暗示战乱或边塞的环境。第四句“古树一边春”则描绘了古树在春天的景象,可能与自然景色或时间流逝有关。

第五句“衰世难修道”提到“衰世”,可能指社会衰败,难以修行道义,这可能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或担忧。第六句“花时不称贫”中的“花时”指花开的季节,通常象征美好时光,但这里可能与作者的处境形成对比,表达即使在美好的季节,也难以摆脱贫困或困境。第七句“滔滔天下者”可能指天下广阔,或者局势动荡,如洪水般不可阻挡。最后一句“何处问通津”中的“通津”指通向的渡口或出路,可能表达作者对未来的迷茫或寻找出路的渴望。

接下来,我需要将这些分析整合起来,思考作者可能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身处边塞或战乱地区,面对社会的衰败和个人的困境,感到孤独和迷茫。诗中可能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需要确保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词汇。同时,只专注于背景分析,不涉及其他问题。检查是否有遗漏的细节,比如每句之间的联系,以及可能的隐喻或象征意义。最后,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说明,符合用户的要求。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身处乱世、心怀忧思的情境有关。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

1.**时代背景**

诗中"衰世难修道"暗示作者所处的社会动荡或道德沦丧。可能创作于战乱频仍的年代,如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或类似的历史转折点,作者目睹国家衰败,内心充满对时局的忧虑。

2.**地理环境**

"危城三面水"描绘出险要城池被水环绕的景象,可能作者曾亲历边塞或战乱地区,如西北边疆的要塞城池,或江南水乡的孤城。这种地理描写常与军事、政治题材相关。

3.**个人心境**

"裴回无所亲"与"花时不称贫"形成对比,既写自然春景,又暗含人生困顿。可能作者在仕途受挫或生活艰难时创作,借景抒情,表达孤独无助与对现实的无奈。

4.**思想内涵**

"滔滔天下者,何处问通津"表现出对前途的迷茫。可能作者身处变革时代,既想匡扶社稷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这种矛盾心理常见于有抱负但不得志的文人。

5.**艺术特色**

全诗通过"东风""危城""古树"等意象构建出苍茫意境,语言凝练含蓄,符合古典诗词的审美特点。这种写法可能源于作者对传统诗风的继承,或是对现实的隐晦表达。

综上,这首诗可能诞生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作者或许是一位身陷困境、心系家国的文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对现实的感慨与对未来的迷茫。

《春日_李咸用.doc》

下载
下载:春日_李咸用.doc

浩荡东风里,裴回无所亲。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衰世难修道,花时不称贫。滔滔天下者,何处问通津。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