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远已难问,累累次古城。民田侵不尽,客路踏还平。
作穴蛇分蛰,依冈鹿绕行。唯应风雨夕,鬼火出林明。
###逐句翻译
-“代远已难问,累累次古城”:年代太过久远,已经很难去追问(这里曾经的故事),那众多的(遗迹)依次排列在古城之中。
-“民田侵不尽,客路踏还平”:百姓的田地(不断扩张)也侵占不完(这些遗迹),旅客走的道路(被踩踏)却依旧平坦。
-“作穴蛇分蛰,依冈鹿绕行”:(遗迹这里)有蛇在打洞然后分别蛰伏(其中),鹿靠着山冈绕着(遗迹)行走。
-“唯应风雨夕,鬼火出林明”:只有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那(像鬼火一样的磷火)从树林里冒出来显得明亮。
###词句鉴赏
-**“侵”字**:这个字用得很妙。它把百姓田地扩张去占据遗迹的这种行为,用“侵”来描述,有一种主动去“侵犯”的感觉,让画面更生动。就好像田地是有生命的,在一点一点地“蚕食”古城遗迹,给人一种历史遗迹在岁月中逐渐被“侵蚀”的无奈感。
-**“踏还平”**:“踏”体现了人来人往,“还平”又突出了道路的坚韧。不管有多少人踩踏,道路依旧保持平坦,有一种岁月变迁中,道路默默承载着行人,见证着时光流逝的意味,传达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鬼火出林明”**:这句营造出一种阴森、神秘的氛围。在风雨夜,那突然出现的“鬼火”(其实是磷火),在黑暗的树林中显得格外明亮,给人一种诡异又让人浮想联翩的感觉,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古城那神秘莫测、充满故事却又寂静荒凉的过去,很能触动读者的好奇心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作穴蛇分蛰,依冈鹿绕行”描绘了自然景象,蛇在洞穴中分栖,鹿沿着山冈行走,可能是在强调自然界的生存状态,也可能暗含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最后两句“唯应风雨夕,鬼火出林明”中的“风雨夕”可能指风雨交加的夜晚,而“鬼火”通常指磷火,可能象征着死亡或幽灵,但这里可能有隐喻,比如在黑暗中仍有微弱的光芒,暗示希望或某种神秘的存在。
考虑到以上分析,作者可能生活在战乱或社会动荡的年代,目睹城池的荒废和百姓的困苦。诗中的自然意象可能反映出作者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或者借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哀思。同时,“鬼火”可能暗示着对未来的一种担忧,或是对某种未知力量的敬畏。
需要进一步思考作者可能的背景,比如是否有历史事件的影响,或者作者个人经历中的某些触动。比如,是否在某次战乱后经过废墟,看到田地未被完全侵占,而道路依然平坦,可能表达对和平的期待。或者作者可能对自然界的观察非常细致,通过蛇和鹿的活动来隐喻社会的变化。此外,“风雨夕”可能象征艰难的环境,而“鬼火出林明”可能在恶劣环境下仍有微光,暗示希望或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后,确认是否排除了其他可能的解释,确保分析紧扣诗词内容,不涉及无关的问题。总结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涉及战乱后的社会景象,对民生的关注,以及通过自然意象传达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后荒芜的景象,同时透露出对民生的关注。我们可以推测作者可能生活在战乱频发的年代,亲眼目睹城池被破坏,百姓生活艰难。诗中提到“民田侵不尽”“客路踏还平”可能暗示即使在战乱中,百姓的田地仍然受到保护,而通往外界的路依然平坦,表现出对刚恢复秩序的欣慰。自然界的“蛇分蛰”“鹿绕行”则暗示了生态系统在战乱后的缓慢恢复,而“风雨夕”“鬼火出林明”则可能象征着在黑暗与困难中仍有一丝希望的微光,反映出作者对未来的隐隐担忧或对坚韧生命力量的赞美。
本文标题:古冢_曹松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377.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代远已难问,累累次古城。民田侵不尽,客路踏还平。作穴蛇分蛰,依冈鹿绕行。唯应风雨夕,鬼火出林明。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