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藩尧母族,外戚汉家亲。业重兴王际,功高复辟辰。
爱贤唯报国,乐善不防身。今日衣冠送,空伤置醴人。
金精何日闭,玉匣此时开。东望连吾子,南瞻近帝台。
地形龟食报,坟土燕衔来。可叹虞歌夕,纷纷骑吹回。
像设千年在,平生万事违。彩旌翻葆吹,圭翣奠灵衣。
垄日寒无影,郊云冻不飞。君王留此地,驷马欲何归。
###译文
您是藩王之家,与尧母一族般尊贵,是汉室的外戚近亲。在兴王的关键时刻功业重大,在复辟之时功劳极高。喜爱贤才只是为了报效国家,乐善好施却未曾考虑自身安危。如今众人穿着礼服为您送葬,徒然让那曾设醴相待贤士之人伤感。
那如金精般的墓穴不知何时关闭,玉匣此时已经开启。向东望去连着吾子之地,向南眺望靠近帝台。此地地形有龟食之象似有回报,坟土仿佛是燕子衔来。可叹那如虞姬悲歌的夜晚,送葬的骑吹队伍纷纷返回。
您的画像能留存千年,但平生之事却都事与愿违。彩色旌旗翻飞,葆车吹奏哀乐,用圭翣奠祭灵衣。垄上的太阳寒冷得没有影子,郊外的云朵冻住不再飘飞。君王在此地停留,这驾车的驷马又要归向何处呢。
###鉴赏
这首诗是为悼念一位身份尊贵之人而作,很可能是某位外戚。诗开篇点明逝者身份,强调其家族的尊贵与外戚的特殊地位,“业重”“功高”两句高度赞扬了逝者在兴王、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功绩,突出其对国家的重要贡献。“爱贤”“乐善”展现了逝者的高尚品德,然而“不防身”又隐隐透露出其命运的不幸,为下文的哀悼奠定了情感基调。
“金精何日闭”以下几句描绘了葬礼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金精、玉匣暗示着墓穴的豪华,而东望、南瞻的描写则拓展了空间感,使画面更加宏大。“地形龟食报,坟土燕衔来”运用了神秘的意象,增添了几分宿命的色彩。“可叹虞歌夕”将逝者的遭遇比作虞姬悲歌,进一步强化了悲剧感。
诗的后半部分继续渲染葬礼的肃穆与哀伤。“像设千年在,平生万事违”表达了对逝者一生的感慨,画像虽能长久留存,但逝者的平生愿望却未能实现。“彩旌翻葆吹,圭翣奠灵衣”细致地描绘了葬礼的仪仗和祭奠仪式,体现出逝者身份的尊贵。“垄日寒无影,郊云冻不飞”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烘托出寒冷、寂静的氛围,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和哀伤的凝固。最后“君王留此地,驷马欲何归”以君王的停留和驷马的迷茫,暗示了逝者离去后所带来的空虚和失落,余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逝者功绩和品德的赞颂,又有对其命运的惋惜和哀悼,艺术感染力较强。
贵藩尧母族,外戚汉家亲。业重兴王际,功高复辟辰。
爱贤唯报国,乐善不防身。今日衣冠送,空伤置醴人。
金精何日闭,玉匣此时开。东望连吾子,南瞻近帝台。
地形龟食报,坟土燕衔来。可叹虞歌夕,纷纷骑吹回。
像设千年在,平生万事违。彩旌翻葆吹,圭翣奠灵衣。
垄日寒无影,郊云冻不飞。君王留此地,驷马欲何归。
这首诗看起来是古体诗,可能是唐代或更早的作品。从内容看,似乎是悼念或送别一个有功之臣或皇室成员,涉及尧母族、外戚、兴王业等元素。
我需要查找或想象创作背景。指令说“查找或者想象”,所以我可以基于诗词内容推测背景,如果我知道原诗的话。
这首诗似乎是杜甫的作品。我记得杜甫有诗叫《哀王孙》,但看内容,这很像《哀江头》或其他?等一下,这首诗的开头是“贵藩尧母族”,尧母族可能指尧帝的后裔,尧是传说中的圣君。
实际上,这首诗是杜甫的《哀王孙》,但标准版本是“哀王孙”,内容不同。或许是《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或其他?不,让我搜索记忆。
这首诗是杜甫的《哀王孙》,但标准的《哀王孙》是为安禄山叛乱时的王孙写的。看内容:“贵藩尧母族”–贵藩可能指藩王,尧母族可能是皇室。
或许是为某个历史人物写的。诗中提到“置醴人”,可能指古代的典故,如湘妃故事。
内容似乎是为一个贵族或皇室成员的葬礼或哀悼写的。
诗的结尾有“君王留此地,驷马欲何归”,暗示是送葬或哀悼。
背景可能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写诗哀悼某个王孙或贵族。
但指令是基于诗词内容查找或想象背景。我需要仅返回背景文本。
背景文本应该描述创作时的情景、事件或历史背景。
要求是“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所以不能有解释。
我需要想象或基于内容创建一个简短的背景描述。
例如:这首诗创作于唐朝安史之乱期间,作者杜甫在目睹国家动荡后,写诗哀悼一位贵族。
但指令说“不要包含任何解释”,所以我不能提到作者或时代。
指令说“基于诗词的内容”,所以我可以描述从诗中推断的背景。
诗中元素:
-贵藩尧母族:可能指皇室或高门贵族。
-外戚汉家亲:汉朝皇室亲戚。
-兴王际、复辟辰:涉及复兴王朝。
-爱贤报国、乐善不防身:描述高尚品德。
-今日衣冠送:送葬或送别。
-置醴人:可能指古代贤人,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太公垂钓处)。
-金精、玉匣:可能指宝剑或器物。
-东望、南瞻:方向,可能指地理位置。
-地形龟食报、坟土燕衔来:自然现象,暗示死亡或葬礼。
-虞歌夕:可能指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九嶷山,有虞歌。
-骑吹回:送葬的乐队。
-像设、灵衣:葬礼用品。
-垂日寒、郊云冻:寒冷的天气,哀悼氛围。
-君王留此地:皇帝留在此地,驷马欲何归:讽刺或疑问。
整体背景可能是唐朝一个贵族或功臣的葬礼,作者在哀悼。
或许是杜甫的《哀王孙》,但标准诗是“王孙”指安禄山的儿子。
为了符合指令,我需要想象一个背景。
既然指令说“查找或者想象”,我可以假设是基于历史事件。
但要仅返回文本内容。
所以,背景文本应该是一个简短的描述。
例如:“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描述了送别一位功高盖世的藩王,作者表达了哀伤与感慨。”
但指令说不要包含解释,所以不能说“创作于唐朝”。
指令说“不要包含任何解释、说明或额外信息”,所以我不能提到时代、作者等。
只描述背景事件。
例如:“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群文人雅士为一位逝去的贵族举行葬礼,诗中描绘了他们的哀思和对未来的疑问。”
从诗中提取关键元素。
背景:葬礼场景,涉及皇室或贵族,带有历史典故。
文本内容:诗中提到尧母族、外戚、兴王业,所以可能是一个有功于国家的贵族去世。
“今日衣冠送”–今天送衣冠,可能是葬礼习俗。
“空伤置醴人”–伤感于某个典故人物。
“金精何日闭,玉匣此时开”–可能指宝剑出鞘或某种象征。
“东望连吾子,南瞻近帝台”–方向,可能指墓地位置。
“地形龟食报,坟土燕衔来”–自然现象伴随葬礼。
“可叹虞歌夕”–虞歌,可能指舜的典故。
所以,背景可能是:在一个黄昏,举行葬礼仪式,有音乐、送葬队伍,诗作者感慨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
仅返回背景文本。
我需要写一个简短的段落描述背景。
例如:“在一个寒冷的郊外,众人聚集为一位尊贵的逝者送葬,诗中充满了哀伤和对往昔功业的追忆。”
但要确保不包含解释。
或许:“背景:贵族葬礼,涉及历史典故,表达哀思。”
指令说“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所以应该是一个连贯的文本。
想象或查找:这首诗是杜甫的《哀王孙》,但为了这个练习,我可以基于内容。
最终输出只包含背景文本。
所以,我会写一个描述性文本。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黄昏,众人聚集在郊外墓地,为一位功高盖世的藩王举行隆重的葬礼,诗中描绘了送葬队伍、自然景物和哀思,融入了尧母族、外戚等历史典故。
本文标题:梁宣王挽词三首_宋之问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7730.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贵藩尧母族,外戚汉家亲。业重兴王际,功高复辟辰。爱贤唯报国,乐善不防身。今日衣冠送,空伤置醴人。金精...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