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助疏顽性,琴资缓慢情。有慵将送老,无智可劳生。
忽忽忘机坐,伥伥任运行。家乡安处是,那独在神京。
久贮沧浪意,初辞桎梏身。昏昏常带酒,默默不应人。
坐稳便箕踞,眠多爱欠伸。客来存礼数,始著白纶巾。
###译文
美酒助长我疏狂顽劣的性情,琴音滋养我舒缓闲适的情怀。我本慵懒,就以此度过余生,没有智慧也无需为生活劳心费神。
恍惚间忘却机心静静地坐着,迷茫中任由命运自然流转。能让我安身的地方就是家乡,并非只有神京都城才是归宿。
长久以来我心中就有归隐江湖的意愿,如今才刚刚摆脱尘世的束缚。我常常醉意朦胧,默默无言,也不回应他人。
坐得安稳时就随意地张开双腿而坐,睡眠充足时喜欢伸懒腰。有客人来访时,为了表示礼数,才戴上白色的纶巾。
###鉴赏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心境。开篇“酒助疏顽性,琴资缓慢情”,通过酒和琴两个意象,生动地展现出诗人疏狂、闲适的个性,酒能激发其不羁的性情,琴可培养舒缓的情怀。“有慵将送老,无智可劳生”,直白地道出自己以慵懒度过余生,不追求世俗智慧与功名利禄,表达出对尘世纷扰的超脱。
“忽忽忘机坐,伥伥任运行”描绘出诗人忘却机心、任命运自然发展的状态,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豁达。“家乡安处是,那独在神京”进一步强调,能让自己安心的地方便是家乡,并非局限于繁华的京城,体现了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下阕“久贮沧浪意,初辞桎梏身”表明诗人早有归隐之意,如今才摆脱尘世的束缚,如释重负。“昏昏常带酒,默默不应人”刻画了诗人醉酒后昏沉、沉默的形象,凸显其对世俗的疏离。“坐稳便箕踞,眠多爱欠伸”以细节描写展现出诗人生活的随意自在,毫无拘束。结尾“客来存礼数,始著白纶巾”,平时不拘小节,客人来访才注重礼数,更突出其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的背景应该是在江南一带,因为提到了“神京”,但又说“家乡安处是”,似乎在表达对京城生活的厌倦,向往更自由的生活。诗中多次提到酒和琴,还有箕踞、欠伸这些动作,都显示出诗人追求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
我想想,这应该是在一个江南的春天,诗人可能在湖边或山间隐居。他可能是个被贬谪的官员,厌倦了官场生活,选择归隐。他带着酒和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让我再深入思考一下……诗中提到“久贮沧浪意”,这让我想到屈原的《渔父》,“沧浪之水清兮”的典故。可能是在表达一种高洁的情操。还有“初辞桎梏身”,似乎在说他刚刚摆脱了束缚,获得了自由。
这个背景需要包含几个关键元素:江南的自然风光、隐居生活、对自由的向往、高洁的品格。我应该把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出一个闲适超脱的意境。
在语言风格上,应该保持古朴典雅,用一些江南特色的意象,比如垂杨、落花、酒旗、渔笛等。时间设定在春季,地点在水边或山间,突出一个“适意”的主题。
让我再想想有没有遗漏什么……对了,诗中提到“白纶巾”,这是隐士的装束,可以加入这个细节。还有“客来存礼数”,说明虽然隐居但仍保持基本的礼节。
这样看来,整个背景应该是一个隐士在江南水乡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与世无争,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这应该能很好地诠释这首诗的意境了。
垂杨拂地烟初合,落花浮水春暗度。
携壶独步绿杨堤,醉倚石栏歌古调。
野渡无人舟自横,沙禽相逐入云去。
醉眼迷离认旧家,满城笙歌总非故。
忽忆沧浪濯我缨,欲理渔竿向烟渚。
春风不解惜流年,吹尽寒枝新叶生。
坐看落英委流水,卧听渔笛和晚晴。
世间荣辱何须问,一任群鸥掠野轻。
醉来拨断十三弦,醉去犹自抱膝坐。
偶逢故人话旧游,低头不语唯摩挲。
满目青山皆故国,一川烟草尽行窝。
白纶巾下露双耳,青衫袖中藏万愁。
莫问功名何处起,且随云影过南楼。
本文标题:江上对酒二首_白居易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7727.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酒助疏顽性,琴资缓慢情。有慵将送老,无智可劳生。忽忽忘机坐,伥伥任运行。家乡安处是,那独在神京。久贮...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