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同樊润州游郡东山_皇甫冉

北固多陈迹,东山复盛游。铙声发大道,草色引行驺。
此地何时有,长江自古流。频随公府步,南客寄徐州。

AI注解:

###译文

北固山上有许多旧时的遗迹,如今又在东山兴起了盛大的游览活动。大道上响起了铙钹的声音,草色引导着出行的骑从。这片土地不知何时就已存在,而长江自古以来就奔腾不息。我频繁地跟随公府的脚步,作为南方客子寄居在徐州。

###鉴赏

这首诗开篇点明北固山多陈迹,“陈迹”一词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联想到往昔的岁月和故事。“东山复盛游”则表明当下此地又有热闹的游览活动,今昔对比,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铙声发大道,草色引行驺”描绘了出游时的场景,铙声在大道上响起,富有节奏感和动态感,草色仿佛在引导着骑从前行,画面生动形象,展现出出游的欢快氛围。

“此地何时有,长江自古流”是诗中的警句,将目光从眼前的热闹场景拉回到历史的长河中。诗人发出对这片土地起源的疑问,而长江却以其亘古不变的流淌,展现出时间的永恒和历史的延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引发读者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考。

最后“频随公府步,南客寄徐州”表明诗人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他作为南方客子,频繁跟随公府活动,寄居在徐州。这两句既交代了诗人参与此次游览的背景,又透露出一种漂泊的孤寂感,与前面宏大的历史感慨相呼应,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深沉。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眼前景象的生动描绘,又有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AI诗词背景分析:

首先,我需要仔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诗中有“北固多陈迹”和“东山复盛游”这样的句子,“北固”应该是指镇江的北固山,历史上是孙权抗曹的地点,可能和三国时期有关。“东山”可能指谢安东山再起的地方,但这里结合“盛游”可能是指当时的文人雅集。

接着,“铙声发大道,草色引行驺”这两句描述了热闹的场景,有乐器声和马车经过,草色映衬出行列,可能是在某个节日或庆典上,官员们出行的场面。

然后,“此地何时有,长江自古流”这两句提到地理位置和时间的悠久,长江自古以来就流经这里,说明这里是长江边的重要地点,可能和历史上的军事或政治活动有关。

“频随公府步,南客寄徐州”这两句提到跟随公府出行,南客寄居徐州,说明诗人可能是在徐州任职或访问,随同官员游览北固山,感叹这里的陈迹和自然景观,同时表达对徐州的依恋或公务繁忙。

综合这些线索,背景应该是诗人作为南来的官员,在徐州或附近地区游历,来到北固山,看到历史遗迹和长江景色,联想到过去的英雄事迹,同时感慨自己的公务生活,可能是在某个秋日或特定时节,与友人同行,记录下所见所感。

北固山是镇江著名的古迹,三国时孙权曾在此登高望远,眺长江天险,北固山因此成为历史陈迹的见证地。诗中"东山复盛游"暗合谢安东山雅集的典故,但此处更侧重现实中的文人雅士重游故地。诗作描绘了铙歌奏响、车马行经山道的盛况,绿草如茵映衬着随行队伍的行进画面,暗示这是在春秋佳日或特定节庆时节,南来官员与当地士人同游的场景。长江自古奔流不息,见证着历代兴衰,诗人站在历史长河的岸边,既感叹地理时空的永恒,也抒发了对徐州(诗中"南客寄徐州")的复杂情愫,既有公务羁绊的无奈,又暗含对江南风物的眷恋

下一篇:最后一页

《同樊润州游郡东山_皇甫冉.doc》

下载
下载:同樊润州游郡东山_皇甫冉.doc

北固多陈迹,东山复盛游。铙声发大道,草色引行驺。此地何时有,长江自古流。频随公府步,南客寄徐州。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