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
树闲人迹外,山晚鸟行西。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
###译文
追寻凉爽来到这珍贵的寺庙,畏惧烈日抬头望着华丽的殿宇题额。像鸳鸯伴侣般卧于青草之上,靠近池塘仿佛置身于虎溪之地。树木生长在人迹罕至之处,傍晚的山峦中鸟儿向西飞行。若问起无心的佛法,那莲花就开在淤泥之畔。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于夏日追凉寻寺的经历与感悟。开篇点明缘由,“追凉”“畏日”体现夏日酷热,引出对寺庙的向往。“卧草”“临池”句营造出闲适静谧氛围,“同鸳侣”“似虎溪”运用联想增添诗意。“树闲”“山晚”展现出远离尘世喧嚣的清幽之景,“鸟行西”更添悠然之感。尾联以莲花自比,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传达出对无心佛法的领悟,蕴含着超脱尘世、追求清净本心的禅意,整首诗情景交融,富有禅韵。
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
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
树闲人迹外,山晚鸟行西。
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
我需要基于这首诗的内容,想象或查找其创作背景,然后只返回背景文本,不加任何其他东西。
这是一首古诗,看起来是唐诗或类似风格。诗的内容描述了追凉、寻宝刹(可能是寺庙),畏日(害怕炎热的太阳),望璇题(看星象或匾额),卧草(躺在草地上),同鸳侣(与伴侣在一起),临池似虎溪(面对池塘像虎溪),树闲人迹外(树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闲静),山晚鸟行西(山中傍晚鸟儿向西飞),若问无心法(如果问无心的方法),莲花隔淤泥(莲花从淤泥中生长)。
主题似乎与隐逸、自然、禅意相关,可能涉及佛教或道家思想,因为有“宝刹”(寺庙)、“无心法”(可能指无心的境界)、“莲花隔淤泥”(佛教常用比喻,表示纯洁不染)。
我需要想象或查找背景。指令说“查找或者想象”,所以我可以基于诗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我不知道这首诗的具体作者和历史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没有指定,我需要假设这是一个通用的场景。可能是一首唐诗,因为风格类似。让我试着回想或想象背景。
背景可能:
-地点:一个清凉的夏日,作者在寻找寺庙避暑,寺庙可能在山林之间。
-情境:作者在炎热的天气中寻求凉爽和宁静,与伴侣或朋友一起,享受自然美景,思考人生或禅理。
-时间:可能是夏季的傍晚或黄昏。
-人物:作者和伴侣或隐士。
-主题:隐逸生活、逃避尘世、自然之美、禅宗思想。
现在,指令要求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不要包含解释。所以,我需要写出一段描述背景的文本。
例如:"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诗人追寻着清凉的寺庙,避开酷热的阳光,欣赏着宁静的自然景色,与伴侣相伴,在池塘边感悟人生真谛。"
但要确保只返回背景文本,不要有其他东西。
既然指令是“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我应该直接输出一段文本描述背景。
现在,构建背景文本:
-基于诗的第一句:“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寻找凉爽的地方,找寺庙,害怕太阳,望向星象或匾额。
-“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躺在草地上,与伴侣在一起,面对池塘像虎溪(可能指虎溪山或类似地名)。
-“树闲人迹外,山晚鸟行西。”–树木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闲静,山中傍晚鸟儿向西飞。
-“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如果问无心的方法,莲花从淤泥中生长,象征纯洁。
背景可能是一个隐士或诗人,在夏日的山林中寻找寺庙,享受宁静生活,思考禅理。
想象背景:诗人可能是在江南或类似地方,夏日炎炎,他去寺庙避暑,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色,感悟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现在,撰写背景文本:
"在夏日的午后,诗人追寻着清凉的寺庙,在树荫下避暑,与伴侣一同漫步,欣赏池塘的景色,感受山林的宁静。鸟儿归巢,暮色降临,他思考着无心的境界,如同莲花从淤泥中绽放,纯洁不染。"
确保只返回这个文本。
在炎热的夏日午后,诗人追寻着清凉的宝刹,在树影婆娑的山林间避暑,与伴侣相伴,卧草临池,感悟自然的宁静与禅理,鸟儿归巢时,暮色渐起,他体悟无心的境界,如莲花从淤泥中生长般超脱尘世。
本文标题:同苗发慈恩寺避暑_李端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7808.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树闲人迹外,山晚鸟行西。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